我国公众立法参与过程中的制度化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导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的理由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1.1 研究的理由 | 第9-10页 |
1.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研究现状及趋势 | 第12-16页 |
1.2.1 国内关于公众立法参与的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关于立法公众参与的研究 | 第14-16页 |
1.2.3 研究的趋势 | 第16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1 研究的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3.2 研究的方法 | 第17页 |
1.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17-19页 |
1.4.1 本文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8页 |
1.4.2 本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公众立法参与的一般概述 | 第19-27页 |
2.1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4页 |
2.1.1 立法 | 第19-20页 |
2.1.2 参与 | 第20页 |
2.1.3 公众参与 | 第20-21页 |
2.1.4 公众立法参与 | 第21-22页 |
2.1.5 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 | 第22-24页 |
2.2 推进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24-27页 |
2.2.1 推进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的必要性 | 第24页 |
2.2.2 推进公众立法参与制度化的可行性 | 第24-27页 |
第3章 公众立法参与的理论基础 | 第27-35页 |
3.1 马克思主义公众立法参与的相关理论及其发展 | 第27-29页 |
3.2 公众立法参与的西方理论渊源 | 第29-35页 |
3.2.1 人民主权理论 | 第29-30页 |
3.2.2 参与理论 | 第30-32页 |
3.2.3 协商民主理论 | 第32-35页 |
第4章 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制度构建 | 第35-51页 |
4.1 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基本制度 | 第35-45页 |
4.1.1 公众立法参与基本制度的内容 | 第35-44页 |
4.1.2 公众立法参与的效力与保障机制 | 第44-45页 |
4.2 我国公众立法参与的配套制度构建 | 第45-49页 |
4.2.1 建立公众创制完善法律的立法制度 | 第45页 |
4.2.2 建立公众意见征集法律 | 第45-46页 |
4.2.3 公众参与立法审查制度 | 第46页 |
4.2.4 立法公开制度 | 第46-47页 |
4.2.5 立法旁听制度 | 第47页 |
4.2.6 立法听证制度 | 第47-48页 |
4.2.7 立法后评估和反馈制度 | 第48-49页 |
4.3 关于提升我国公众立法参与治理的其他机制 | 第49-51页 |
4.3.1 提高公民参与度 | 第49页 |
4.3.2 引导公民有序有组织的参与 | 第49页 |
4.3.3 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作用 | 第49-51页 |
结语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| 第5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