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生理学论文--植物营养、代谢与呼吸论文

拟南芥硝态氮调控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

符号说明第4-5页
目录第5-9页
中文摘要第9-11页
Abstract第11-12页
1 前言第13-33页
    1.1 氮素第13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氮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与分布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农业中氮肥的使用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1.2 植物中氮素的吸收与转运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硝态氮的吸收与转运第16-2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1 NRT1家族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.2 NRT2家族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氨态氮的吸收与转运第20页
    1.3 植物中氮素的同化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硝态氮的同化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1 硝酸盐的还原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.2 亚硝酸盐的还原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铵态氮的同化第22页
    1.4 硝态氮调控基因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CHL1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NLP7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CIPK8与CIPK23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LBD37/38/39第24页
    1.5 硝态氮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的调控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高浓度硝态氮对侧根生长的抑制效应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局部硝态氮对侧根生长的刺激效应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3 高碳氮比对侧根起始的抑制效应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4 硝态氮诱导的依赖于microRNA的调控模型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5 硝态氮对主根生长的促进作用第27页
    1.6 硝态氮调控基因筛选相关技术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硝态氮调控基因筛选系统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EMS诱变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1.6.3 图位克隆第29-32页
    1.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2-33页
2 材料与方法第33-48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植物材料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剂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仪器与设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引物第36-38页
    2.2 实验方法第38-4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拟南芥的培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1 种子的消毒处理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2 材料的固体培养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.3 材料的液体培养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拟南芥的EMS诱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EMS用量的计算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播种规模的计算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EMS诱变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突变体的荧光筛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1 筛选群体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2 材料的准备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3 目的突变体的筛选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.4 候选突变体的确认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图位克隆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1 材料的准备第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2 基因组的提取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3 PCR扩增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4 粗定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.5 精细定位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全基因组测序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荧光鉴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1 突变基因显隐性的鉴定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2 等位突变的鉴定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6.3 不同氮源条件下的荧光鉴定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突变体的背景清除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植物体内硝态氮含量的测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1 标准曲线的制作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8.2 硝态氮含量的测定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硝态氮响应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0 表型鉴定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1 根系鉴定第47-48页
3 结果与分析第48-60页
    3.1 拟南芥硝态氮调控基因突变体的荧光筛选第48-49页
    3.2 突变基因的显隐性鉴定第49-50页
    3.3 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C9突变体的图位克隆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粗定位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精细定位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E7突变体的图位克隆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1 粗定位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.2 精细定位第52页
    3.4 突变基因的确定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等位突变的荧光鉴定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突变位点的确定第52-54页
    3.5 突变体中硝态氮响应基因表达量的测定第54-55页
    3.6 突变体中硝态氮含量的测定第55页
    3.7 突变体在不同氮源条件下的荧光鉴定第55-56页
    3.8 突变体表型鉴定第56-57页
    3.9 突变体根系鉴定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9.1 不同氮源条件下根形态鉴定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3.9.2 碳氮比梯度条件下根形态鉴定第58-60页
4 讨论第60-62页
    4.1 拟南芥硝态氮调控基因筛选系统的优势第60页
    4.2 突变基因在硝态氮调控中的作用第60-61页
    4.3 AtBNRG1在拟南芥生长发育中的调控作用第61页
    4.4 AtBNRG1与其他硝态氮调控基因的关系第61-62页
5 结论第62-63页
参考文献第63-71页
致谢第71页

论文共7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GH1β-葡萄糖苷酶在拟南芥和水稻中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
下一篇:内切β-1,4-葡聚糖酶基因在黑曲霉中的同源表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