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2页 |
0.1 选题的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0.2 选题的创新之处及研究价值 | 第11-12页 |
1 俞平伯与红学 | 第12-21页 |
1.1 红学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1.1 旧红学的传统性及其代表模式 | 第12-14页 |
1.1.2 新红学的人文性、科学性及代表人物 | 第14-16页 |
1.2 俞平伯的《红楼梦》研究 | 第16-21页 |
1.2.1 俞平伯的学术活动及其科学与艺术并重的学术气质 | 第16-17页 |
1.2.2 《红楼梦》研究在俞平伯整个学术活动中的地位 | 第17-18页 |
1.2.3 俞平伯《红楼梦》研究的分期及成就 | 第18-21页 |
2 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的批评标准 | 第21-31页 |
2.1 科学的标准 | 第21-25页 |
2.1.1 继承和确定近现代实证与分析的原则 | 第21-23页 |
2.1.2 科学的标准在《红楼梦》批评中的统领地位 | 第23-25页 |
2.2 艺术的标准 | 第25-31页 |
2.2.1 五四以来的新文学观念与俞平伯艺术气质的契合 | 第25-27页 |
2.2.2 艺术的标准在《红楼梦》批评中的核心地位 | 第27-31页 |
3 上下并重与内外相结合的批评方法 | 第31-41页 |
3.1 “自上而下”与“自下而上”相结合的批评方法 | 第31-35页 |
3.1.1 俞平伯与王国维批评方法的异同 | 第31-33页 |
3.1.2 上下并重的批评方法 | 第33-35页 |
3.2 “外部研究”与“内部研究”相结合的批评方法 | 第35-39页 |
3.2.1 俞平伯与胡适批评方法的异同 | 第35-37页 |
3.2.2 内外相结合的批评方法 | 第37-39页 |
3.3 俞平伯的《红楼梦》批评方法的局限:对作者原意的过分执着 | 第39-41页 |
4 俞平伯的《红楼梦》批评对红学研究及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| 第41-49页 |
4.1 对当代红学的启示 | 第41-45页 |
4.1.1 坚持对曹雪芹家世生平考证的适度原则 | 第41-42页 |
4.1.2 正确对待脂批与原著的关系 | 第42-44页 |
4.1.3 坚持“内外兼修”的批评原则,使批评重心回到作品本身 | 第44-45页 |
4.2 对当代文学批评的启示 | 第45-49页 |
4.2.1 正视文学理论在文学批评过程中的地位 | 第45-47页 |
4.2.2 自下而上的批评方法有助于文学批评的生成及文学理论的发展 | 第47-49页 |
结束语 | 第49-5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0-52页 |
致谢 | 第52-53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| 第53-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