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刑法论文--分则论文

论个人信息犯罪的原因与控制--以犯罪经济学为视角

中文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1 引言第9-11页
2 个人信息犯罪概述第11-21页
    2.1 个人信息的概念及其法律保护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个人信息的概念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背景研究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个人信息刑法保护的必要性第14-15页
    2.2 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及犯罪构成要件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《刑法修正案(七)》关于个人信息犯罪的规定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个人信息犯罪构成要件第16-18页
    2.3 个人信息犯罪的现状及评析第18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个人信息犯罪现状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对个人信息犯罪现象的评析第19-21页
3 犯罪经济学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第21-27页
    3.1 犯罪经济学的概念及其提出第21页
    3.2 犯罪经济学基本理论第21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理性选择理论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犯罪成本理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犯罪收益理论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最佳边际威慑理论第23-25页
    3.3 犯罪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个人主义方法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效用最大化方法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激励分析方法第26-27页
4 犯罪经济学视角下个人信息犯罪的原因分析第27-33页
    4.1 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个人信息犯罪的可行性第27页
    4.2 犯罪成本过低导致个人信息犯罪屡禁不止第27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犯罪投入的直接成本较低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犯罪的间接成本不足以阻碍犯罪实施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时间机会成本对犯罪不足以构成威胁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刑罚单一导致惩处成本低第30页
    4.3 犯罪预期收益催生个人信息犯罪不断发生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出售个人信息获利空间大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犯罪产业链的形成助长了犯罪预期收益第31页
    4.4 判罪的低效率助长了个人信息犯罪的硝烟第31-33页
5 犯罪经济学视角下的个人信息犯罪控制研究第33-38页
    5.1 提高个人信息犯罪的直接成本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强公众权利意识,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完善个人信息保护的监督体系第33-34页
    5.2 提高个人信息犯罪的机会成本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完善前置性法律——个人信息保护专门立法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,提高个人修养,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第35页
    5.3 完善个人信息犯罪立法,提高惩罚成本第35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规范个人信息犯罪构成要件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合理配置法定刑第36-38页
6 结语第38-39页
致谢第39-40页
参考文献第40-42页
附录第42页
    A. 作者在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42页

论文共4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高校应对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对策研究
下一篇:解放战争时期新式整军运动中的民主工作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