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10页 |
| Abstract | 第10-12页 |
| 1 引言 | 第12-23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3-14页 |
| ·研究来源和经费支持 | 第14页 |
| ·相关研究软件介绍 | 第14-17页 |
| ·BIOCLIM | 第14页 |
| ·DOMAIN | 第14-15页 |
| ·ECOCROP | 第15页 |
| ·GARP | 第15-17页 |
| ·GIS | 第17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7-22页 |
| ·相关概念 | 第17-18页 |
| ·国内外外来物种适生范围预测 | 第18-19页 |
| ·国外外来树种入侵研究现状 | 第19-21页 |
| ·国内外来树种入侵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| ·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| 第22页 |
| ·研究主要内容 | 第22-23页 |
| 2 火炬树在中国的分布 | 第23-25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3页 |
| ·数据来源 | 第23页 |
| ·方法 | 第2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23-25页 |
| ·火炬树(Rhus typhina L.)在中国的引种栽培现状 | 第23页 |
| ·火炬树(Rhus typhina L.)在中国的分布 | 第23-25页 |
| ·结论与讨论 | 第25页 |
| 3 火炬树适生区预测 | 第25-41页 |
| ·材料 | 第25-29页 |
| ·模型选择 | 第25-26页 |
| ·环境或气候数据来源 | 第26-29页 |
| ·地图数据 | 第29页 |
| ·预测方法 | 第29-33页 |
| ·外来树种分布信息收集 | 第29-31页 |
| ·数据格式转化 | 第31页 |
| ·环境变量的选择 | 第31-32页 |
| ·模型建立和精确度评价 | 第32页 |
| ·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| 第32-33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·BIOCLIM 模型预测的火炬树适生区 | 第33页 |
| ·DOMAIN 模型预测的火炬树适生区 | 第33-34页 |
| ·ECOCROP 模型预测的火炬树适生区 | 第34-35页 |
| ·GARP 模型预测的火炬树适生区 | 第35-38页 |
| ·火炬树在我国的现有分布 | 第35页 |
| ·环境变量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| ·最优模型的预测能力 | 第36-38页 |
| ·模型的准确性 | 第38页 |
| ·模拟气候变化对火炬树适生区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| ·讨论 | 第40-41页 |
| ·选择合适的环境变量 | 第40页 |
| ·影响火炬树分布的因子分析 | 第40页 |
| ·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| 第40-41页 |
| 4 火炬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入侵风险评价 | 第41-51页 |
| ·材料与方法 | 第42页 |
| ·材料 | 第42页 |
| ·方法 | 第42页 |
| ·结果与分析 | 第42-50页 |
| ·火炬树入侵性评价 | 第42-46页 |
| ·火炬树繁殖能力 | 第42-43页 |
| ·自然传播扩散途径 | 第43-44页 |
| ·适应能力 | 第44-46页 |
| ·火炬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| 第46-49页 |
| ·生态系统环境因子的影响 | 第46-47页 |
| ·对植物种群规模、结构的影响以及相互作用 | 第47-48页 |
| ·对遗传完整性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| ·对生态系统营养链的影响 | 第49页 |
| ·火炬树扩散入侵程度 | 第49-50页 |
| ·防治难度评价 | 第5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1页 |
| 5 讨论和建议 | 第51-54页 |
| ·讨论 | 第51-52页 |
| ·建议 | 第52-54页 |
| ·栽培地点的选择与规模控制 | 第52-53页 |
| ·综合防治和开发利用 | 第53-5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4-62页 |
| 附录 | 第62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