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典通俗小说的审美观念流变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7页 |
第一部分 绪论 | 第7-14页 |
一、研究起点及通俗小说的特征 | 第7-11页 |
(一) 本文研究起点的确立 | 第7-9页 |
(二) 通俗小说的主要特征 | 第9-11页 |
二、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第二部分 小说研究的切入点:古典通俗小说静态分析 | 第14-27页 |
一、公共性与个体性的矛盾 | 第14-15页 |
二、日常生活的审美分析 | 第15-22页 |
(一) 日常生活与古典通俗小说 | 第15-18页 |
(二) 建构理性世界而隐匿日常生活 | 第18-22页 |
三、人物形象的审美状态 | 第22-25页 |
(一) 人物塑造作为一种手段 | 第22-23页 |
(二) 类型化处理的人物形象 | 第23页 |
(三) 自然本真的人生状态 | 第23-25页 |
四、叙事逻辑的审美建构 | 第25-27页 |
(一) 生活片段的截取 | 第25-26页 |
(二) 线性叙事结构 | 第26页 |
(三) 网状叙事 | 第26-27页 |
第三部分 审美观念流变:古典通俗小说动态分析 | 第27-40页 |
一、娱乐消遣,迎合世俗审美观念 | 第28-31页 |
(一) 创始之初娱乐性的展现 | 第28-29页 |
(二) 与世俗审美观念的同步性 | 第29-30页 |
(三) 公共娱乐性与士人群体观念的矛盾 | 第30-31页 |
二、寄寓劝谕,融合世俗和士人审美观念 | 第31-37页 |
(一) 寄寓劝谕功能 | 第31-33页 |
(二) 世俗大众与创作主体审美观念的杂糅 | 第33-35页 |
(三) 合力难掩个体精神的张扬 | 第35-37页 |
三、个体表达,凸显个人审美观念 | 第37-40页 |
(一) 主体力量的张扬 | 第37页 |
(二) 个人化审美观念带来通俗小说新变化 | 第37-40页 |
第四部分 余论 | 第40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致谢 | 第4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