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3页 |
1.1 莱克多巴胺的危害与残留现状 | 第13页 |
1.2 莱克多巴胺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3-16页 |
1.2.1 色谱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1.2.2 免疫分析法 | 第15-16页 |
1.3 分子印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| 第16-20页 |
1.3.1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| 第17页 |
1.3.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| 第17页 |
1.3.3 计算机模拟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过程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3.4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| 第18-20页 |
1.4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| 第20-22页 |
1.4.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| 第20页 |
1.4.2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| 第20页 |
1.4.3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| 第20-21页 |
1.4.4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| 第23-40页 |
2.1 材料与仪器 | 第23-24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1.2 仪器 | 第24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2.1 计算机模拟试验 | 第24-25页 |
2.2.2 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分析 | 第25-26页 |
2.2.3 基于 TCNQ 的分子印迹膜和非印迹膜的制备及其形态表征 | 第26-27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9页 |
2.3.1 计算机模拟试验结果 | 第27-29页 |
2.3.2 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特征 | 第29-31页 |
2.3.3 莱克多巴胺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特性 | 第31-35页 |
2.3.4 基于 TCNQ 的分子印迹膜和非印迹膜的形态表征 | 第35-39页 |
2.4 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三章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检测莱克多巴胺的电导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| 第40-55页 |
3.1 材料与仪器 | 第41-42页 |
3.1.1 材料 | 第41页 |
3.1.2 仪器 | 第41-42页 |
3.2 实验方法 | 第42-46页 |
3.2.1 电导型传感器的设计与样机组装 | 第42-43页 |
3.2.2 丝印电极的制作 | 第43页 |
3.2.3 TCNQ 修饰丝印电极 | 第43-44页 |
3.2.4 TCNQ-MIM 修饰丝印电极的制备 | 第44页 |
3.2.5 基于 TCNQ-MIM 修饰丝印电极的电导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| 第44-45页 |
3.2.6 回收率试验 | 第45页 |
3.2.7 实验数据统计 | 第45-46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6-54页 |
3.3.1 测试条件的优化 | 第46-48页 |
3.3.2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48-49页 |
3.3.3 干扰性试验 | 第49-50页 |
3.3.4 回收率试验 | 第50-51页 |
3.3.5 确证性试验 | 第51-53页 |
3.3.6 传感器性能测试 | 第53-54页 |
3.4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四章 基于分子印迹技术的检测莱克多巴胺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| 第55-68页 |
4.1 材料与仪器 | 第55-57页 |
4.1.1 材料 | 第55-56页 |
4.1.2 仪器 | 第56-57页 |
4.2 实验方法 | 第57-60页 |
4.2.1 MWCNs 修饰丝印电极 | 第57页 |
4.2.2 MWCNs-MIM 修饰丝印电极的制备 | 第57-58页 |
4.2.3 基于 MWCNs-MIM 修饰丝印电极的电流型传感方法的建立 | 第58-59页 |
4.2.4 回收率试验 | 第59-60页 |
4.2.5 实验数据统计 | 第60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0-67页 |
4.3.1 莱克多巴胺在 MWCNs-MIM 修饰丝印电极上的伏安特性 | 第60-62页 |
4.3.2 测试条件的优化 | 第62-63页 |
4.3.3 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63-64页 |
4.3.4 干扰性试验 | 第64-65页 |
4.3.5 回收率试验 | 第65-66页 |
4.3.6 传感器性能测试 | 第66-67页 |
4.4 小结 | 第67-68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7-78页 |
附件 | 第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