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9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1.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7页 |
1.2.1 关于煤炭型城市研究现状 | 第10-14页 |
1.2.2 关于城市竞争力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2.3 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7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7-19页 |
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研究理论基础 | 第19-25页 |
2.1 城市生态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1 城市生态 | 第19页 |
2.1.2 城市竞争力 | 第19-20页 |
2.1.3 城市生态竞争力 | 第20页 |
2.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相关理论 | 第20-25页 |
2.2.1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概念 | 第20-21页 |
2.2.2 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| 第21-23页 |
2.2.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 | 第23页 |
2.2.4 国内外有关城市生态竞争力模型 | 第23-25页 |
3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评级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5-29页 |
3.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| 第25-26页 |
3.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6-27页 |
3.3 样本城市的选择与数据采集 | 第27-29页 |
4 中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方法 | 第29-34页 |
4.1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 | 第29-31页 |
4.2 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灰色关联分析评价模型 | 第31-34页 |
5 中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的评价与实证分析 | 第34-45页 |
5.1 中部地区资源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| 第34-37页 |
5.1.1 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| 第34-36页 |
5.1.2 中部地区资源和环境现状 | 第36-37页 |
5.2 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 | 第37-41页 |
5.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城市生态竞争力评价 | 第41-44页 |
5.4 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分析 | 第44-45页 |
6 提升中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| 第45-48页 |
6.1 提高资源利用率,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| 第45-46页 |
6.2 调整经济结构,推动产业优化转型 | 第46页 |
6.3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,倡导低碳生活 | 第46-47页 |
6.4 加大科技、教育投入,培养高素质人才 | 第47-48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48-51页 |
7.1 主要结论 | 第48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48-51页 |
7.2.1 创新之处 | 第48-49页 |
7.2.2 不足之处 | 第49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7页 |
附表 | 第57-75页 |
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