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缘起及意义 | 第9-11页 |
1.2 相关文献综述 | 第11-13页 |
1.2.1 有关城市形象问题的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有关《新周刊》的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、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3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4 关键概念界定 | 第14-15页 |
1.4.1 城市形象 | 第14页 |
1.4.2 媒介形象 | 第14-15页 |
1.5 相关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| 第15-17页 |
1.5.1 “拟态环境”理论的运用 | 第15-16页 |
1.5.2 培养(涵化)理论的运用 | 第16-17页 |
第2章 《新周刊》杂志概述 | 第17-23页 |
2.1 《新周刊》综述 | 第17-20页 |
2.1.1 《新周刊》的办刊理念精神 | 第17-18页 |
2.1.2 《新周刊》的受众定位 | 第18-20页 |
2.2 《新周刊》内容总体特点与封面报道的特点 | 第20-23页 |
2.2.1 《新周刊》内容总体特点 | 第20-21页 |
2.2.2 封面报道特点 | 第21-23页 |
第3章 《新周刊》封面专题中城市形象呈现分析 | 第23-41页 |
3.1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 | 第23-25页 |
3.2 城市形象呈现的三个维度 | 第25-32页 |
3.2.1 拟态环境——城市形象的媒介再现 | 第25-27页 |
3.2.2 反精英主义——对现实城市形象的批判 | 第27-29页 |
3.2.3 培养理论——理想城市形象的构建 | 第29-32页 |
3.3 不同话题对城市形象的具体呈现 | 第32-41页 |
3.3.1 城市经济——城市运转的基础 | 第32-34页 |
3.3.2 城市环境——城市生活的场域 | 第34-36页 |
3.3.3 城市文化——城市内在的灵魂 | 第36-38页 |
3.3.4 城市人——城市存在的意义 | 第38-41页 |
第4章 《新周刊》专题报道对城市形象呈现的曲解——城市现代性视角下的矛盾 | 第41-47页 |
4.1 现代、现代性与城市现代性的含义 | 第41-42页 |
4.2 《新周刊》城市专题中对城市现代性的批判 | 第42-44页 |
4.3 《新周刊》城市封面专题对城市形象呈现的曲解 | 第44-47页 |
4.3.1 《新周刊》专题对城市形象呈现的误读 | 第44-46页 |
4.3.2 大众媒体对城市形象呈现出现误读的原因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5章 《新周刊》专题报道的缺陷及其改进建议 | 第47-54页 |
5.1 《新周刊》封面专题策划报道的缺陷 | 第47-50页 |
5.1.1 专题报道过于“重编轻采” | 第47-48页 |
5.1.2 策划实施不够精细 | 第48-49页 |
5.1.3 对成功模式过于“自恋” | 第49页 |
5.1.4 专题策划题材软化 | 第49-50页 |
5.2 可以采取的改进措施 | 第50-54页 |
5.2.1 加大采访,提炼深度 | 第50-51页 |
5.2.2 科学盘点,树立权威 | 第51-52页 |
5.2.3 优化模式,创新突破 | 第52页 |
5.2.4 贴近读者,策划到位 | 第52-54页 |
第6章 结语 | 第54-5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