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生物科学论文--植物学论文--植物分类学(系统植物学)论文--藻类论文

钝顶节旋藻高产藻株的诱变选育

摘要第5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前言第12-20页
    1 微藻的诱变与应用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物理诱变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化学诱变第13-14页
    2 节旋藻诱变育种进展第14-16页
    3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研究进展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3.1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概述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抑制剂第18-19页
    4. 论文的立项依据和研究目的第19-20页
第二章 节旋藻的诱变选育第20-33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20-25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藻种及其培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主要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剂及其配置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4 试验方法第22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节旋藻 623 的纯化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吸光度-生物量关系的确定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亚硝基胍诱变预实验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 喹禾灵筛选预实验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 突变株筛选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6 突变株生长曲线测定与验证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7 出发株与突变株的形态特征观察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8 蛋白含量测定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9 总脂含量测定第24-25页
    2 实验结果第25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1 节旋藻培养液吸光度-生物量关系的确定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亚硝基胍诱变预实验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 喹禾灵筛选预实验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突变株筛选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5 出发株 623,突变株 623-8,突变株 623-16 的形态特征观察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6 出发株 623,突变株 623-8,突变株 623-16 的蛋白含量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7 出发株 623,突变株 623-8,突变株 623-16 的总脂含量测定第30-31页
    3 讨论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1 随机诱变与定向选育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不同诱变手段的优劣和本实验对诱变剂的选择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喹禾灵筛选高产藻株的原理第32-33页
第三章 节旋藻突变株培养条件的优化第33-46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藻种及其培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主要仪器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剂及其配置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方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单因子实验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的提取与活性测定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1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的提取与催化丙二酸单酰辅酶 A 的合成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.2 酶联免疫分析测定丙二酸单酰辅酶 A 浓度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正交实验优化培养条件第35-36页
    2 结果与讨论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单因子实验结果第36-4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1 pH 梯度实验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2 光照强度梯度实验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1.3 温度梯度实验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 出发株与突变株的培养条件优化及正交实验结果分析第41-45页
    3 讨论第45-46页
第四章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基因的克隆第46-68页
    1 材料与方法第46-5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藻种及其培养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主要仪器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1.3 试剂及其配置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1.4 实验方法第47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 节旋藻 DNA 的提取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2 引物设计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3 乙酰辅酶 A 羧化酶各亚基基因的克隆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4 PCR 产物回收第5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5 E.coli DH5α感受态的制备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6 回收产物连入 T-Vector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7 平板的制备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8 转化大肠杆菌 E.coli DH5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9 重组子鉴定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0 菌种的保存与测序第5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4.11 克隆片段测序结果分析第52页
    2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2-6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ACCase 各亚基 ORF 克隆结果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2.2 ACCase 各亚基 ORF 测序结果与分析第53-6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羧基转移酶α亚基(α-carboxyltransferase):第54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羧基转移酶β亚基(β-carboxyltransferase):第58-6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生物素羧化酶亚基(biotin carboxylase):第62-6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4 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亚基(biotin carboxyl carrier protein):第65-68页
总结第68-70页
参考文献第70-80页
致谢第80-81页
个人简历第81-82页

论文共8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斑马鱼CD36可与细菌及病原相关分子模式结合并受脂肪酸诱导表达
下一篇:全国主要食品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分布规律及遗传多样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