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引言 | 第10-13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4 主要创新 | 第12-13页 |
2 基本案情暨争议问题 | 第13-19页 |
2.1 基本案情 | 第13-14页 |
2.2 现有理论聚讼 | 第14-16页 |
2.2.1 认定为盗窃罪 | 第14-15页 |
2.2.2 认定为诈骗罪 | 第15-16页 |
2.3 评析 | 第16-17页 |
2.4 本犯罪新形态的定罪难点 | 第17-19页 |
2.4.1 二维码支付原理 | 第17-18页 |
2.4.2 定罪难点 | 第18-19页 |
3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理论界限 | 第19-26页 |
3.1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构成分析:从客观方面出发 | 第19-20页 |
3.2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关系:竞合关系论与反对竞合关系论 | 第20-21页 |
3.3 域内外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及国内争议 | 第21-26页 |
3.3.1 域外刑法中有关诈骗罪的规定 | 第21-22页 |
3.3.2 我国刑法有关诈骗罪的规定及理论争议 | 第22-26页 |
4 刑法法益保护与自我保护下构成要件的机能 | 第26-29页 |
4.1 刑法法益保护主义与自我保护 | 第26-27页 |
4.2 构成要件的机能 | 第27-29页 |
5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内核——被害人的错误认识 | 第29-33页 |
5.1 被害人与受骗者是否必须具有一致性 | 第29-30页 |
5.1.1 刑法学意义上的被害人 | 第29-30页 |
5.1.2 被害人与受骗人无需具有一致性 | 第30页 |
5.2 被害人错误认识的本质 | 第30-33页 |
5.2.1 诈骗罪中被害人的错误认识 | 第30-31页 |
5.2.2 被害人的错误认识本质是对处分财产内容的错误认识 | 第31-33页 |
6 盗窃罪与诈骗罪区分的外延——处分 | 第33-39页 |
6.1 处分行为是否存在 | 第33-35页 |
6.1.1 处分行为的涵摄范围 | 第33-34页 |
6.1.2 处分行为要素 | 第34-35页 |
6.2 处分意识是否存在 | 第35-37页 |
6.2.1 处分行为的主客观层面 | 第35-36页 |
6.2.2 处分意识所要求认识到的内容 | 第36-37页 |
6.3 处分意识和处分行为为逻辑递进关系 | 第37-39页 |
7 本案的最终认定——偷换二维码取财行为构成盗窃罪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