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8-15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8-10页 |
1.1.2 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城市综合体负荷特征分析 | 第15-26页 |
2.1 城市综合体负荷影响因素 | 第15-16页 |
2.1.1 几何参数 | 第15页 |
2.1.2 热物性参数 | 第15-16页 |
2.1.3 内扰参数 | 第16页 |
2.1.4 设计参数 | 第16页 |
2.2 负荷模拟软件介绍 | 第16页 |
2.3 城市综合体负荷模拟分析 | 第16-20页 |
2.3.1 项目概况 | 第17页 |
2.3.2 气象条件 | 第17-18页 |
2.3.3 冷热负荷模拟分析 | 第18-20页 |
2.4 城市综合体负荷特征 | 第20-24页 |
2.5 本章小结 | 第24-26页 |
第3章 城市综合体集中供冷供热环状管网流动分析 | 第26-43页 |
3.1 城市综合体环状管网流动分析数学模型 | 第26-28页 |
3.1.1 基本方程 | 第26-27页 |
3.1.2 流量平衡方程 | 第27-28页 |
3.1.3 压力回路方程 | 第28页 |
3.2 多热源环状管网供热工况流动分析 | 第28-33页 |
3.2.1 单热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29-32页 |
3.2.2 双热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3 多冷源环状管网供冷工况流动分析 | 第33-42页 |
3.3.1 单冷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3.2 双冷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.3 三冷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3.4 四冷源运行管网流动分析 | 第39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城市综合体集中供冷供热环状管网运行优化模型 | 第43-51页 |
4.1 城市综合体集中供冷供热环状管网运行优化影响因素 | 第43-45页 |
4.1.1 室外条件 | 第43页 |
4.1.2 冷热源运行方式 | 第43页 |
4.1.3 水泵能耗 | 第43-44页 |
4.1.4 管网能耗 | 第44-45页 |
4.2 集中供冷供热环状管网优化数学模型 | 第45-48页 |
4.2.1 目标函数 | 第45-48页 |
4.2.2 约束条件 | 第48页 |
4.3 优化求解方法 | 第48-50页 |
4.3.1 确定编码方案 | 第48-49页 |
4.3.2 适应度函数 | 第49页 |
4.3.3 遗传算子 | 第49-50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第5章 工程应用与分析 | 第51-76页 |
5.1 实际工程冷热负荷率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1.1 热负荷率分析 | 第51页 |
5.1.2 冷负荷率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2 多热源环状管网供热工况管网运行优化分析 | 第52-59页 |
5.2.1 20%热负荷率工况 | 第53-54页 |
5.2.2 30%热负荷率工况 | 第54-56页 |
5.2.3 40%热负荷率工况 | 第56-57页 |
5.2.4 60%热负荷率工况 | 第57-59页 |
5.2.5 供热工况优化结果 | 第59页 |
5.3 多冷源环状管网供冷工况管网运行优化分析 | 第59-75页 |
5.3.1 20%冷负荷率工况 | 第60-65页 |
5.3.2 40%冷负荷率工况 | 第65-68页 |
5.3.3 50%冷负荷率工况 | 第68-70页 |
5.3.4 60%冷负荷率工况 | 第70-72页 |
5.3.5 70%冷负荷率工况 | 第72-74页 |
5.3.6 供冷工况优化结果 | 第74-7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8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