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2-14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2 国内外文献综述 | 第14-16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 主要工作和创新 | 第17页 |
1.5 论文的基本框架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友善的相关理论阐述 | 第19-27页 |
2.1 友善思想溯源 | 第19-21页 |
2.1.1 对友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追溯 | 第19-20页 |
2.1.2 对友善在西方历史上的溯源 | 第20-21页 |
2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 | 第21-24页 |
2.2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内容 | 第21-23页 |
2.2.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友善的特点 | 第23-24页 |
2.3 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| 第24-25页 |
2.4 培育大学生友善品质的必要性 | 第25-26页 |
2.5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3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友善缺失的表现及原因剖析 | 第27-44页 |
3.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友善缺失的表现 | 第28-34页 |
3.1.1 校园交往活动中的友善缺失 | 第28-31页 |
3.1.2 家庭交往活动中的友善缺失 | 第31-32页 |
3.1.3 社会交往活动中的友善缺失 | 第32-34页 |
3.2 大学生友善缺失的原因剖析 | 第34-43页 |
3.2.1 个人因素 | 第34-36页 |
3.2.2 社会因素 | 第36-39页 |
3.2.3 学校因素 | 第39-41页 |
3.2.4 家庭因素 | 第41-43页 |
3.3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学生友善品质培育对策 | 第44-55页 |
4.1 发挥大学生自我友善培育的主体作用 | 第44-46页 |
4.1.1 自我改造,强化友善观念 | 第44-45页 |
4.1.2 自我学习,强化对友善的认知 | 第45-46页 |
4.1.3 知行合一,将友善融入生活实际 | 第46页 |
4.2 重视友善社会氛围的熏陶作用 | 第46-49页 |
4.2.1 加强政府引领和媒体的合理引导,营造友善社会氛围 | 第46-48页 |
4.2.2 树立友善典型,强化友善正能量 | 第48页 |
4.2.3 建立并完善友善回报和回应机制 | 第48-49页 |
4.3 发挥高校友善品质培育的主导作用 | 第49-52页 |
4.3.1 创新教学方法,强化落实实践 | 第49-51页 |
4.3.2 建设校园友善文化,重视其育人功能 | 第51页 |
4.3.3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团队的友善素养,提升育人效果 | 第51-52页 |
4.4 注重家庭友善培育的基础作用 | 第52-54页 |
4.4.1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友善培育理念 | 第52-53页 |
4.4.2 家长要注重营造友善的家庭氛围 | 第53-54页 |
4.4.3 发挥家庭成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| 第54页 |
4.5 小结 | 第54-55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5-56页 |
1、结论 | 第55页 |
2、展望 | 第55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| 第64-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