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一、绪论 | 第9-15页 |
(一)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1页 |
1. 研究背景 | 第9-10页 |
2.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(二)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2.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(三) 研究方法和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2.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二、核心概念及相关基础理论 | 第15-20页 |
(一) 公共治理 | 第15-16页 |
1. 公共治理理论特点 | 第15页 |
2. 公共物品理论 | 第15-16页 |
3. 信息不对称理论 | 第16页 |
(二)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| 第16-18页 |
1. 食品及食品安全 | 第16-17页 |
2. 食品安全危害 | 第17页 |
3.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| 第17-18页 |
(三)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| 第18-20页 |
1. 餐饮业定义 | 第18页 |
2. 餐饮业食品安全的特点 | 第18-19页 |
3. HACCP体系在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运用 | 第19页 |
4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公示制度 | 第19-20页 |
三、三亚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现状 | 第20-28页 |
(一) 餐饮业基本情况 | 第20页 |
(二) 餐饮业食品食品监督管理监管机构情况 | 第20-22页 |
1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改革历程 | 第20页 |
2. 机构设置情况 | 第20-21页 |
3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人员配置 | 第21页 |
4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| 第21-22页 |
(三)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主要措施 | 第22-28页 |
1. “数字食安”系统 | 第22页 |
2. 餐饮业行政许可 | 第22-23页 |
3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检查 | 第23页 |
4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抽样 | 第23-24页 |
5. 学校幼儿园食堂监督管理 | 第24页 |
6. 餐饮业“明厨亮灶”工程建设 | 第24-25页 |
7. 重大活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| 第25页 |
8. 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| 第25-26页 |
9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公示 | 第26-28页 |
四、三亚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| 第28-36页 |
(一)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2页 |
1. 交叉式监督管理弊病 | 第28-29页 |
2. 过度依赖行政许可监督管理方式 | 第29-30页 |
3. 运动式治理方式弊端 | 第30页 |
4. 保姆式监管模式难保食品安全 | 第30-31页 |
5.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上下级权责失衡 | 第31-32页 |
6. 餐饮业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管理体系建设不足 | 第32页 |
(二)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| 第32-36页 |
1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难度大 | 第32-33页 |
2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力量相对不足 | 第33-34页 |
3. 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方面有待完善 | 第34页 |
4. 餐饮业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落实困难 | 第34-36页 |
五、国内外的主要做法 | 第36-38页 |
(一) 美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做法 | 第36页 |
(二) 德国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做法 | 第36-37页 |
(三) 香港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做法 | 第37-38页 |
六、三亚市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建议 | 第38-47页 |
(一) 完善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| 第38-40页 |
1. 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协作机制 | 第38页 |
2. 合理分配监督管理人力资源 | 第38-39页 |
3. 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专业化能力建设 | 第39页 |
4. 规范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追责制度 | 第39-40页 |
5. 调整思路采用随机的执法模式 | 第40页 |
(二) 提升餐饮业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水平 | 第40-42页 |
1. 提高餐饮业食品抽检工作和快速检测水平 | 第40-41页 |
2. 使用信息技术提高食品监督管理效率 | 第41页 |
3. 整合各方力量建立统一食品安全检测体系 | 第41-42页 |
4. 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 | 第42页 |
(三) 构建餐饮业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 | 第42-44页 |
1. 发挥餐饮服务单位自主监督管理作用 | 第43-44页 |
2. 加强媒体和公众监督 | 第44页 |
3. 提高消费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素养 | 第44页 |
(四) 大力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 | 第44-47页 |
1. 第三方检测机构概念 | 第44-45页 |
2. 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必要性 | 第45页 |
3. 发展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建议 | 第45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附录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