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前言 | 第10-19页 |
1.1 本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页 |
1.2 本研究的研究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3 大田发病症状 | 第12页 |
1.4 病原学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4.1 致病性分化 | 第12-13页 |
1.4.2 致病机理 | 第13页 |
1.4.3 生理特性 | 第13-14页 |
1.4.4 寄主生理反应 | 第14页 |
1.4.5 寄主范围 | 第14页 |
1.5 发生规律 | 第14-16页 |
1.5.1 越冬存活 | 第14-15页 |
1.5.2 侵染与传播 | 第15页 |
1.5.3 发病条件 | 第15-16页 |
1.6 综合治理 | 第16-19页 |
1.6.1 选择抗病品种 | 第16页 |
1.6.2 农业防治 | 第16-17页 |
1.6.3 化学防治 | 第17-18页 |
1.6.4 生物防治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郴州桂阳烟区烟草野火病的发生规律及预测预报 | 第19-29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1.1 烟草野火病发病规律的调查范围 | 第19页 |
2.1.2 调查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28页 |
2.2.1 病情指数调查结果 | 第22-24页 |
2.2.2 构建气象预测预报模型 | 第24-28页 |
2.3 讨论 | 第28-29页 |
第3章 郴州桂阳烟区野火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| 第29-39页 |
3.1 材料、仪器与试剂 | 第29页 |
3.1.1 供试材料 | 第29页 |
3.1.2 主要仪器和设备 | 第29页 |
3.2 病原的鉴定 | 第29-35页 |
3.2.1 样品的采集 | 第29-31页 |
3.2.2 样品的分离 | 第31页 |
3.2.3 样品的鉴定 | 第31-35页 |
3.2.4 样品的保存 | 第35页 |
3.3 结果与分析 | 第35-38页 |
3.4 讨论 | 第38-39页 |
3.4.1 关于烟草野火病菌的分离 | 第38页 |
3.4.2 关于病原菌的形态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郴州桂阳烟区野火病拮抗生防菌筛选 | 第39-44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39-42页 |
4.1.1 试验材料 | 第39-40页 |
4.1.2 试验方法 | 第40-42页 |
4.2 结果与分析 | 第42-43页 |
4.2.1 拮抗生防菌的分离与筛选 | 第42-43页 |
4.2.2 拮抗生防菌的鉴定 | 第43页 |
4.3 讨论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44-46页 |
5.1 结论 | 第44页 |
5.1.1 野火病预测预报模型的构建 | 第44页 |
5.1.2 野火病病原菌的鉴定 | 第44页 |
5.1.3 野火病拮抗生防菌的筛选 | 第44页 |
5.2 展望 | 第44-45页 |
5.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