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前言 | 第14-31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6页 |
1.2 壳聚糖的结构、来源及性质 | 第16-18页 |
1.3 壳聚糖的衍生物 | 第18-25页 |
1.3.1 羧基化壳聚糖 | 第18-21页 |
1.3.2 羟基化壳聚糖 | 第21-23页 |
1.3.3 壳聚糖季铵盐衍生物 | 第23-25页 |
1.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水处理领域的应用 | 第25-28页 |
1.4.1 在食品废水中的应用 | 第25-26页 |
1.4.2 在纺织印染废水中的应用 | 第26-27页 |
1.4.3 在天然水源中的应用 | 第27-28页 |
1.5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5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28页 |
1.5.2 课题的研究内容 | 第28-29页 |
1.6 课题的技术路线和预期结果 | 第29-31页 |
1.6.1 技术路线 | 第29-30页 |
1.6.2 预期结果 | 第30-31页 |
2 苯甲醛壳聚糖席夫碱的合成 | 第31-45页 |
2.1 试剂及仪器 | 第31-32页 |
2.1.1 主要试剂 | 第31-32页 |
2.1.2 主要仪器 | 第32页 |
2.2 B-CTS的研究方法 | 第32-33页 |
2.2.1 B-CTS的合成原理 | 第32页 |
2.2.2 B-CTS的合成过程 | 第32-33页 |
2.2.3 B-CTS缩合率的测定方法 | 第33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3-37页 |
2.3.1 温度对B-CTS缩合率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2.3.2 苯甲醛用量对B-CTS缩合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2.3.3 反应时间对B-CTS缩合率的影响 | 第35页 |
2.3.4 pH对B-CTS缩合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2.3.5 溶剂用量对B-CTS缩合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2.4 B-CTS合成工艺的优化 | 第37-41页 |
2.4.1 响应面设计 | 第37页 |
2.4.2 结果及分析 | 第37-41页 |
2.5 B-CT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| 第41-44页 |
2.5.1 B-CTS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2.5.2 B-CT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| 第42页 |
2.5.3 B-CTS的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42-43页 |
2.5.4 B-CTS的热重分析 | 第43页 |
2.5.5 B-CTS的ESEM图分析 | 第43-44页 |
2.6 小结 | 第44-45页 |
3 琥珀酰壳聚糖的合成 | 第45-57页 |
3.1 试剂及仪器 | 第45-46页 |
3.1.1 主要试剂 | 第45-46页 |
3.1.2 主要仪器 | 第46页 |
3.2 SACTS的研究方法 | 第46-48页 |
3.2.1 SACTS的合成原理 | 第46-47页 |
3.2.2 SACTS的合成过程 | 第47页 |
3.2.3 SACTS羧基含量及酯化率的测定方法 | 第47页 |
3.2.4 SACTS溶解性能测试方法 | 第47-48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8-50页 |
3.3.1 缚酸剂用量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| 第48页 |
3.3.2 琥珀酸酐用量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| 第48-49页 |
3.3.3 反应时间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3.3.4 温度对SACTS羧基含量和酯化率的影响 | 第50页 |
3.4 SACTS合成工艺的优化 | 第50-52页 |
3.4.1 正交设计 | 第50-51页 |
3.4.2 结果及分析 | 第51-52页 |
3.5 SACT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| 第52-54页 |
3.5.1 SACTS红外光谱分析 | 第52页 |
3.5.2 SACT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| 第52-53页 |
3.5.3 SACTS的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53页 |
3.5.4 SACTS的ESEM图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5.5 SACTS分子量分布 | 第54页 |
3.6 SACTS溶解性能评价 | 第54-55页 |
3.7 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琥珀酰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 | 第57-72页 |
4.1 试剂及仪器 | 第57-58页 |
4.1.1 主要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1.2 主要仪器 | 第58页 |
4.2 SAQCS的研究方法 | 第58-59页 |
4.2.1 SAQCS的合成原理 | 第58-59页 |
4.2.2 SAQCS的合成过程 | 第59页 |
4.2.3 SAQCS阳离子度的测定方法 | 第59页 |
4.2.4 SAQCS絮凝性能评价方法 | 第59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9-62页 |
4.3.1 引发剂用量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3.2 单体配比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3.3 温度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| 第61页 |
4.3.4 反应时间对SAQCS阳离子度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4 SAQCS合成工艺的优化 | 第62-67页 |
4.4.1 响应面设计 | 第62页 |
4.4.2 结果及分析 | 第62-67页 |
4.5 SAQCS的结构及形貌分析 | 第67-69页 |
4.5.1 SAQCS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7页 |
4.5.2 SAQCS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5.3 SAQCS的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68页 |
4.5.4 SAQCS的ESEM图分析 | 第68-69页 |
4.6 SAQCS絮凝性能评价 | 第69-71页 |
4.6.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69-70页 |
4.6.2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70页 |
4.6.3 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70-71页 |
4.7 小结 | 第71-72页 |
5 羟乙基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 | 第72-89页 |
5.1 试剂及仪器 | 第72-73页 |
5.1.1 主要试剂 | 第72-73页 |
5.1.2 主要仪器 | 第73页 |
5.2 HEQCS的研究方法 | 第73-75页 |
5.2.1 HEQCS的合成原理 | 第73页 |
5.2.2 HEQCS的合成过程 | 第73-74页 |
5.2.3 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测定方法 | 第74页 |
5.2.4 HEQCS絮凝性能评价方法 | 第74-75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5-78页 |
5.3.1 单体配比对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5.3.2 引发剂用量对HEQCS阳离子度和特性黏数的影响 | 第76页 |
5.3.3 单体滴加时间对HEQCS阳离子度及特性黏数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5.3.4 温度对HEQCS阳离子度及特性黏数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5.4 HEQCS合成工艺的优化 | 第78-83页 |
5.4.1 响应面设计 | 第78页 |
5.4.2 结果及分析 | 第78-83页 |
5.5 HEQCS的结构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5.1 HEQCS红外光谱分析 | 第83-84页 |
5.5.2 HEQCS核磁氢谱分析 | 第84页 |
5.6 HEQCS絮凝性能评价 | 第84-88页 |
5.6.1 絮凝沉降曲线 | 第85页 |
5.6.2 pH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85-86页 |
5.6.3 投加量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86-87页 |
5.6.4 阳离子度对HEQC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87页 |
5.6.5 絮体的含水率 | 第87-88页 |
5.7 小结 | 第88-89页 |
6 应用性能研究 | 第89-101页 |
6.1 试剂及仪器 | 第89-90页 |
6.1.1 主要试剂 | 第89-90页 |
6.1.2 主要仪器 | 第90页 |
6.2 应用性能评价方法 | 第90-92页 |
6.2.1 SACTS的应用性能评价 | 第90-91页 |
6.2.2 SAQCS、HEQCS的应用性能评价 | 第91-92页 |
6.3 SACTS对吡罗红染料废水的处理 | 第92-97页 |
6.3.1 pH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6.3.2 初始浊度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93页 |
6.3.3 温度对SACTS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93-94页 |
6.3.4 上清液的Zeta电位 | 第94-95页 |
6.3.5 絮体XPS分析 | 第95-96页 |
6.3.6 絮体的形貌及粒径分布 | 第96-97页 |
6.4 SAQCS、HEQCS对未央湖湖水的处理 | 第97-100页 |
6.4.1 pH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97-98页 |
6.4.2 投加量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| 第98-99页 |
6.4.3 上清液的Zeta电位 | 第99-100页 |
6.5 小结 | 第100-101页 |
7 全文总结 | 第101-104页 |
7.1 结论 | 第101-103页 |
7.2 创新点 | 第103页 |
7.3 建议 | 第103-104页 |
致谢 | 第104-10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5-11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12-11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