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引言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20页 |
1.1 西医研究现状 | 第11-15页 |
1.1.1 后循环缺血的血管解剖基础 | 第11-13页 |
1.1.2 PCI产生头晕/眩晕症状的解剖研究 | 第13页 |
1.1.3 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 | 第13-14页 |
1.1.4 后循环缺血的影像学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 中医研究现状 | 第15-18页 |
1.2.1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| 第15-17页 |
1.2.2 后循环缺血的辨证分型研究 | 第17页 |
1.2.3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治疗现状 | 第17-18页 |
1.3 问题与展望 | 第18-20页 |
第2章 临床研究 | 第20-28页 |
2.1 临床资料 | 第20-21页 |
2.1.1 病例来源 | 第20页 |
2.1.2 诊断标准 | 第20-21页 |
2.1.3 纳入标准 | 第21页 |
2.1.4 排除标准 | 第21页 |
2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2.2.1 方法 | 第21页 |
2.2.2 观察指标 | 第21-22页 |
2.2.3 统计方法 | 第22页 |
2.3 研究结果 | 第22-28页 |
2.3.1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一般情况 | 第22-23页 |
2.3.2 后循环缺血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| 第23页 |
2.3.3 后循环缺血不同中医证型年龄及性别分布特点 | 第23页 |
2.3.4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| 第23-24页 |
2.3.5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尿酸的关系 | 第24页 |
2.3.6 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变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3.7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客观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| 第25-28页 |
第3章 讨论 | 第28-34页 |
3.1 本研究的意义 | 第28-29页 |
3.2 后循环缺血一般情况的分析 | 第29页 |
3.3 后循环缺血证型分布的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4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分析 | 第30-31页 |
3.5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血尿酸的分析 | 第31页 |
3.6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 | 第31页 |
3.7 后循环缺血血管病变情况分析 | 第31-32页 |
3.8 后循环缺血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2-34页 |
结语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40页 |
附录 | 第40-42页 |
致谢 | 第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