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法律论文--中国法律论文--司法制度论文

人民调解与诉讼相衔接机制的完善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页
引言第7-8页
第1章 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概述第8-14页
    1.1 诉调对接的历史沿革第8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传统中国调解与诉讼的关系第8-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近现代调解与诉讼关系的演进第9-10页
    1.2 新时期诉调对接及其认识第10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当下诉调对接的重新提出及其背景第10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诉调对接认知的分歧第12-14页
第2章 我国诉调对接模式的探索及域外诉调对接的有益经验第14-20页
    2.1 民事诉讼法修订前司法实践中的经典模式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法院主导模式-上海杨浦新区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政府主导模式-南通大调解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专门机构主导模式-李琴工作室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对上述诉调对接模式的评析第15-16页
    2.2 域外诉调对接的有益经验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美国的法院附设调解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日本的调停制度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台湾的民间调解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对域外诉调对接模式的评析第18页
    2.3 民事诉讼法修订后确立的诉调对接模式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司法确认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诉前调解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对民事诉讼法修订后诉调对接模式的评析第19-20页
第3章 人民调解与诉讼相衔接机制的理想模式与现实困境第20-26页
    3.1 理想模式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我国诉调对接的目标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模式选择—法院主导型第21页
    3.2 现实困境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运行过程中的困境第22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学界的质疑第24-26页
第4章 诉调对接制度的完善第26-31页
    4.1 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的体系建构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人民调解前置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建立调审分离制度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解纷主体的各自职责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应遵循的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4.2 完善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程序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司法确认程序的启动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调解不成的救济程序第29页
    4.3 诉调对接配套措施之完善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明确调解期限,限制当事人反悔权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法院参加人民调解员的选任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法院的指导和定期培训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建立诉调对接工作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保障诉调对接工作的经费第30-31页
结语第31-32页
致谢第32-33页
参考文献第33-34页

论文共34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论起诉便宜主义在我国刑事追诉中的运用
下一篇:以独立审计为视角完善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