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9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意义 | 第10-12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5页 |
1.2.1 情绪感染相关研究 | 第12-13页 |
1.2.2 群体事件发生机理相关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2.3 行为阈值模型相关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1.3.3 技术路线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的创新之处 | 第17-19页 |
第二章 主要基础理论与模型 | 第19-25页 |
2.1 行为阈值模型概述 | 第19-21页 |
2.1.1 经典行为阈值模型 | 第19页 |
2.1.2 行为阈值模型对比 | 第19-21页 |
2.2 情绪感染相关理论及测量 | 第21-23页 |
2.2.1 情绪感染理论综述 | 第21-22页 |
2.2.2 情绪感染量表 | 第22-23页 |
2.3 社会燃烧理论概述 | 第23-25页 |
2.3.1 理论背景 | 第23页 |
2.3.2 基本条件 | 第23-25页 |
第三章 情绪感染下群体事件发生机理分析 | 第25-37页 |
3.1 旅客情绪易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25-27页 |
3.1.1 滞留旅客情绪特征分析 | 第25-26页 |
3.1.2 情绪易感性评价指标体系 | 第26-27页 |
3.1.3 情绪易感性评价指标量化 | 第27页 |
3.2 旅客情绪易感性评价问卷调查 | 第27-30页 |
3.2.1 问卷设计 | 第27-28页 |
3.2.2 调查方案 | 第28页 |
3.2.3 统计结果 | 第28-30页 |
3.3 旅客情绪易感性因子分析 | 第30-32页 |
3.3.1 信度检验 | 第30页 |
3.3.2 因子载荷与旋转 | 第30-32页 |
3.4 情绪感染下登机区群体事件演变过程分析 | 第32-37页 |
3.4.1 基于情绪易感性评价的个体事件致因分析 | 第32-33页 |
3.4.2 基于社会燃烧理论的群体事件发生机理模型 | 第33-36页 |
3.4.3 结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滞留旅客行为阈值模型构建与仿真 | 第37-47页 |
4.1 模型假设 | 第37-39页 |
4.1.1 登机区滞留旅客行为特征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1.2 模型的提出及背景假设 | 第38-39页 |
4.2 行为阈值模型的构建 | 第39-43页 |
4.2.1 模型的变量 | 第40-42页 |
4.2.2 模型的构建 | 第42-43页 |
4.3 模型演化规则 | 第43页 |
4.4 模型仿真与结果分析 | 第43-47页 |
4.4.1 无障碍物情况下滞留旅客聚集过程仿真 | 第43-45页 |
4.4.2 有障碍物情况下滞留旅客聚集过程仿真 | 第45-46页 |
4.4.3 结果分析 | 第46-47页 |
第五章 实证分析 | 第47-54页 |
5.1 天津机场航班延误事件概述 | 第47-48页 |
5.2 演化过程分析 | 第48-51页 |
5.2.1 潜伏阶段 | 第48-49页 |
5.2.2 突发阶段 | 第49-50页 |
5.2.3 蔓延阶段 | 第50页 |
5.2.4 恢复阶段 | 第50-51页 |
5.3 登机区滞留旅客聚集行为模拟 | 第51-54页 |
第六章 登机区滞留旅客管理对策 | 第54-58页 |
6.1 实行登机区队列管理 | 第54-55页 |
6.2 设置警戒值引导旅客行为 | 第55-56页 |
6.3 提高服务素养与沟通技术 | 第56-57页 |
6.4 建立旅客信息服务中心 | 第57-58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7.1 研究总结 | 第58-59页 |
7.2 研究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5-66页 |
附件 | 第66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