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--湖泊、水库论文

三峡水库调度对干支流水体层化结构的影响研究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-6页
第1章 绪论第12-20页
    1.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科学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水库内干支流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问题研究动态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对水体富营养化及水华的影响因子研究现状第14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水动力水质数值模拟的研究动态第17-18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和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技术路线第19-20页
第2章 立面二维干支流耦合水温水动力模型第20-39页
    2.1 CE-QUAL-W2模型介绍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模型简介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模型控制方程第21-23页
    2.2 三峡水库-香溪河立面二维水温水动力模型构建第23-3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计算区域与网格划分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第26-3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水温水动力关键参数第30-31页
    2.3 立面二维干支流耦合模型参数率定第31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干流参数率定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支流参数率定第35-38页
    2.4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3章 三峡水库调度对干流水流水温的影响第39-69页
    3.1 前言第39页
    3.2 三峡水库调度工况设计第39-4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三峡水库水位运行准则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三峡水库不同时期水位约束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不同时期三峡水库调度工况设计第43-46页
    3.3 三峡水库调度对干流水动力的影响第46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不同调度工况下水流沿程变化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不同调度工况下水位沿程变化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不同调度工况下流量沿程变化第51-53页
    3.4 三峡水库调度对干流水体分层的影响第53-6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不同调度工况下表层水温变化第53-5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不同调度工况下水温垂向分布变化第57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不同调度工况下混合层特征变化第62-64页
    3.5 讨论第64-6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三峡水库调度的敏感区域划分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三峡水库调度对典型支流边界条件的影响第65-6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67-69页
第4章 三峡水库调度对典型支流水体层化结构的影响第69-82页
    4.1 前言第69页
    4.2 不同工况下香溪河水流交换模式的变化第69-72页
    4.3 不同工况下香溪河水温垂向分布的变化第72-75页
    4.4 不同工况下香溪河混合层与真光层的变化第75-79页
    4.5 讨论第79-81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三峡水库调度对香溪河水流交换模式的影响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三峡水库调度对香溪河混光比的影响第80-81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81-82页
第5章 基于临界层理论的防控支流水华的调度方案第82-93页
    5.1 前言第82页
    5.2 香溪河库湾光混比与水华的关系第82-84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基于混光比的水华生消机理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香溪河混光比与水华生消的关系第83-84页
    5.3 防控支流水华的三峡水库调度方案第84-8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防控支流水华的三峡水库调度时机的选择第84-8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防控支流水华的三峡水库调度工况设计第85-8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防控支流水华的模拟调度的效果分析第86-88页
    5.4 三峡水库调度防控支流水华效果评价第88-89页
    5.5 讨论第89-9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三峡水库调度防控支流水华的可行性分析第89-9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防控支流水华的三峡水库调度准则第90-92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92-93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3-95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93-94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94-95页
参考文献第95-100页
致谢第100-102页
附录第102页
    A.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2页
    B.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研究第102页

论文共10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引嘉入汉调水工程调蓄方案研究
下一篇:基于风险概念的高土石坝渗透破坏评价方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