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一、研究缘起 | 第13-14页 |
(一) 理论角度,符合德育内在规律的要求 | 第13-14页 |
(二) 实践角度,十年分管德育工作的困惑 | 第14页 |
二、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(一) 学优生 | 第14-15页 |
(二) 德育管理 | 第15-16页 |
三、文献述评 | 第16-19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7-19页 |
(三) 简要评析 | 第19页 |
四、研究方案 | 第19-21页 |
(一) 研究目标 | 第19页 |
(二)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理性思考 | 第21-53页 |
一、高中学优生德育管理的价值分析 | 第21-24页 |
(一) 应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民族复兴面临的挑战 | 第21-22页 |
(二) 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 | 第22-23页 |
(三) 顺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 | 第23-24页 |
二、高中学优生思想、品德、心理特点分析 | 第24-44页 |
(一) 问卷调查结果 | 第24-42页 |
(二) 调查结果小结 | 第42-43页 |
(三) 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| 第43-44页 |
三、德育管理对高中学优生成长的作用分析 | 第44-47页 |
(一) 德育管理引导高中学优生成长的方向 | 第44-45页 |
(二) 德育管理提供高中学优生成长的动力 | 第45页 |
(三) 德育管理塑造高中学优生健康的人格 | 第45-46页 |
(四) 德育管理营建高中学优生成长的环境 | 第46-47页 |
(五) 德育管理统合高中学优生成长的资源 | 第47页 |
四、传统德育管理不适应学优生培养的分析 | 第47-53页 |
(一) 传统德育管理不适应高中学优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| 第47-49页 |
(二) 传统德育管理不适应高中学优生培养的主要原因分析 | 第49-53页 |
第三章 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个案研究 | 第53-72页 |
一、个案学校的背景考察 | 第53-54页 |
(一) 个案学校简介 | 第53页 |
(二) 个案学校探索"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工作"的背景 | 第53-54页 |
二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实践探索 | 第54-65页 |
(一) 树立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理念 | 第54-55页 |
(二) 明确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目标 | 第55-56页 |
(三) 丰富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内容 | 第56-59页 |
(四) 拓展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途径 | 第59-63页 |
(五) 调配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资源 | 第63-65页 |
(六) 建设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队伍 | 第65页 |
三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实践成效及总结 | 第65-72页 |
(一) X中学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实践成效 | 第66-69页 |
(二) X中学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成功经验 | 第69-70页 |
(三) X中学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不足反思 | 第70-72页 |
第四章 改进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的建议 | 第72-80页 |
一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本质的认识 | 第72-73页 |
(一) 德育管理本质的认识 | 第72-73页 |
(二) 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本质的探析 | 第73页 |
二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原则的探讨 | 第73-76页 |
(一) 坚持目标合理性原则 | 第73-74页 |
(二) 坚持全员育人的原则 | 第74页 |
(三) 坚持德育实效性的原则 | 第74-76页 |
三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制度的建立 | 第76-77页 |
(一) 德育管理制度的内涵 | 第76页 |
(二) 建立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制度的建议 | 第76-77页 |
四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评价的开展 | 第77页 |
(一) 推进德育评价科学化 | 第77页 |
(二) 高中学优生群体的德育评价操作 | 第77页 |
五、高中学优生群体德育管理环境的营造 | 第77-80页 |
(一) 个体自环境 | 第78页 |
(二) 学校内环境 | 第78页 |
(三) 社会大环境 | 第78-80页 |
总结与展望 | 第80-81页 |
附录 | 第8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5页 |
后记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