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嘉绒藏族传统聚落与民居建筑研究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对象 | 第11-12页 |
1.2 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2.1 课题研究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.2 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3-16页 |
1.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3.1 课题研究的目的 | 第16页 |
1.3.2 课题研究的意义 | 第16-17页 |
1.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| 第17-19页 |
1.4.1 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4.2 论文框架 | 第18-19页 |
2.建筑现象学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 | 第19-35页 |
2.1 建筑领域的现象学理论 | 第19-23页 |
2.1.1 哲学基础背景 | 第19-20页 |
2.1.2 从海德格尔到建筑场所现象学 | 第20-21页 |
2.1.3 从梅洛庞蒂到建筑知觉现象学 | 第21-22页 |
2.1.4 两种建筑现象学的综合比较 | 第22-23页 |
2.2 建筑现象学的相关应用 | 第23-25页 |
2.2.1 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| 第23-24页 |
2.2.2 建筑设计的“场所”语汇 | 第24-25页 |
2.2.3 建筑设计的“体验”语汇 | 第25页 |
2.3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建筑研究方法建构 | 第25-29页 |
2.3.1 静态的环境考察 | 第26-27页 |
2.3.2 动态的行为研究 | 第27-28页 |
2.3.3 具体的术语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3.4 身体体验描述 | 第29页 |
2.4 建筑现象学理论对聚落与民居的探究 | 第29-32页 |
2.4.1 场所精神的探寻 | 第30-31页 |
2.4.2 “家园”和“家”的营建 | 第31页 |
2.4.3 身体感知和空间体验 | 第31-32页 |
2.5 小结 | 第32-35页 |
3.嘉绒藏族传统聚落的“场所”现象学解读 | 第35-55页 |
3.1 嘉绒藏族聚落的静态环境研究 | 第35-43页 |
3.1.1 自然环境因素对嘉绒藏族聚落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3.1.2 人文环境因素对嘉绒藏族聚落的影响 | 第39-41页 |
3.1.3 宗教信仰因素对嘉绒藏族聚落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3.2 受人群行为影响的聚落空间要素 | 第43-49页 |
3.2.1 聚落心理私密性层次 | 第44-45页 |
3.2.2 人群活动划分空间功能属性 | 第45-47页 |
3.2.3 聚落空间要素研究 | 第47-49页 |
3.3 嘉绒藏族聚落空间形态演化 | 第49-53页 |
3.3.1 嘉绒藏族聚落形态分析 | 第49-50页 |
3.3.2 影响嘉绒藏族聚落形态有机生长的因素 | 第50-51页 |
3.3.3 嘉绒藏族聚落生长方式 | 第51-53页 |
3.4 小结 | 第53-55页 |
4.嘉绒藏族民居建筑的“场所”现象学解读 | 第55-81页 |
4.1 建筑“锚固”于场所 | 第55-56页 |
4.1.1 自然的属性 | 第55-56页 |
4.1.2 墙体的情感 | 第56页 |
4.2 嘉绒藏族民居建筑空间形制 | 第56-74页 |
4.2.1 嘉绒藏族现阶段民居形制对比 | 第56-60页 |
4.2.2 民居空间要素感知 | 第60-66页 |
4.2.3 民居平面功能形制的演化 | 第66-72页 |
4.2.4 民居垂直空间精神营建 | 第72-74页 |
4.3 “事件—空间”模式营建 | 第74-79页 |
4.3.1 朝阳的户外空间 | 第74-75页 |
4.3.2 建筑背阴面 | 第75页 |
4.3.3 建筑和室外大地的连续 | 第75-76页 |
4.3.4 内收的小窗户 | 第76-77页 |
4.3.5 开放的露台 | 第77页 |
4.3.6 火塘周围空间 | 第77-78页 |
4.3.7 天花板高度与楼梯体量感知 | 第78-79页 |
4.4 小结 | 第79-81页 |
5.嘉绒藏族聚落民居的知觉现象学解读 | 第81-103页 |
5.1 视觉的体验 | 第81-87页 |
5.1.1 精神映射—色彩 | 第81-83页 |
5.1.2 光与影 | 第83-86页 |
5.1.3 纹饰符号表达 | 第86-87页 |
5.2 触觉的体验 | 第87-92页 |
5.2.1 传统材料本质回归 | 第87-89页 |
5.2.2 细部语言 | 第89-92页 |
5.3 感官的体验 | 第92-95页 |
5.3.1 嗅觉和味觉 | 第92-94页 |
5.3.2 声音与寂静 | 第94-95页 |
5.4 记忆与联想 | 第95-96页 |
5.4.1 时间绵延与记忆 | 第95页 |
5.4.2 未知部分联想 | 第95-96页 |
5.5 空间叙事觅经体验 | 第96-102页 |
5.5.1 私密性层次 | 第96-98页 |
5.5.2 向心性活动场地 | 第98-100页 |
5.5.3 路的空间感 | 第100-102页 |
5.6 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6.嘉绒藏族聚落与民居空间的深层影响机制 | 第103-119页 |
6.1 环境影响人的行为 | 第103-107页 |
6.1.1 环境对生产行为的影响 | 第103-105页 |
6.1.2 环境对生活行为的影响 | 第105-106页 |
6.1.3 环境对宗教行为的影响 | 第106-107页 |
6.2 人的行为影响空间 | 第107-112页 |
6.2.1 人的行为对空间要素的影响 | 第107-110页 |
6.2.2 人的行为对空间演化的影响 | 第110-112页 |
6.3 空间场所感知和空间体验 | 第112-117页 |
6.3.1 场所精神的传承内在因子 | 第113页 |
6.3.2 认同感和归属感 | 第113-115页 |
6.3.3 空间知觉体验 | 第115-116页 |
6.3.4 聚落与民居的场所感营建 | 第116-117页 |
6.4 小结 | 第117-119页 |
7.结语 | 第119-123页 |
致谢 | 第123-1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5-129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29-131页 |
图目录 | 第129页 |
表目录 | 第129-131页 |
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| 第13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