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结构论文--土、砖、石、竹、木结构论文--竹、木结构论文--木结构论文

清式大木作古建筑斗栱抗震性能研究

摘要第3-5页
英文摘要第5-6页
1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1.2 中国古建筑及斗栱的研究水平及现状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内研究情况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外研究情况第15页
    1.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5-17页
2 木构古建筑斗栱的发展演变与永宁门箭楼复建概述第17-37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17页
    2.2 斗栱的起源与发展第17-20页
    2.3 斗栱的组成与木构建筑的模数制度第20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斗栱组成及分类第20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模数制度第26-29页
    2.4 斗栱的作用第29页
    2.5 西安城永宁门箭楼复建设计概述第29-34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永宁门箭楼历史与现状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复建设计理念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复建设计依据第32-34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34-37页
3 木构古建筑斗栱模型拟静力试验第37-51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37页
    3.2 木材材性的研究第37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新旧木材的物理力学特性对比第40-41页
    3.3 单攒斗栱水平拟静力试验第41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模型设计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试验过程及现象第44-45页
    3.4 多攒斗栱协同作用的水平拟静力试验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模型设计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测点布置及加载制度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试验过程及现象第46-49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49-51页
4 斗栱试验结果分析与理论研究第51-73页
    4.1 单攒斗栱试验结果分析第51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P- Δ滞回曲线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P- Δ骨架曲线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位移延性系数μ第52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刚度退化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斗栱耗能能力评估第54-56页
    4.2 多攒斗栱试验结果分析第5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P- Δ滞回曲线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P- Δ骨架曲线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位移延性系数μ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刚度退化第58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强度退化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多攒斗栱的协同性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试件耗能分析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斗栱的破坏模式第64-67页
    4.3 斗栱结构横向隔震模型与理论分析第67-68页
    4.4 箭楼斗栱的维护措施第68-70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70-73页
5 结论与展望第73-75页
    5.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73-74页
    5.2 有待研究的问题第74-75页
致谢第75-77页
参考文献第77-83页
附录第83-85页
    附录 1 宋式、清式斗栱构件名称对照表第83-85页
    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与投递的论文第85页

论文共85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旧工业建筑(群)再生性评价研究
下一篇:基于冷机建模和负荷预测的冷冻水动态控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