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1 引言 | 第13-17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-14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4页 |
1.3 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5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5-17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17-33页 |
2.1 概述 | 第17-19页 |
2.2 细泥罩盖测量方法 | 第19-26页 |
2.2.1 宏观方法 | 第19-21页 |
2.2.2 微观方法 | 第21-26页 |
2.3 细泥罩盖影响因素 | 第26-30页 |
2.3.1 黏土矿物种类 | 第26-27页 |
2.3.2 矿浆pH | 第27页 |
2.3.3 矿物表面电性 | 第27-28页 |
2.3.4 表面氧化 | 第28页 |
2.3.5 电解质的加入 | 第28-29页 |
2.3.6 动能输入 | 第29-30页 |
2.4 细泥罩盖机理 | 第30-31页 |
2.4.1 化学沉淀理论 | 第30页 |
2.4.2 DLVO理论 | 第30页 |
2.4.3 磨矿过程中形成的化合物沉淀 | 第30-31页 |
2.5 细泥罩盖解决途径 | 第31-32页 |
2.5.1 浮选前脱泥 | 第31页 |
2.5.2 浮选抑制剂 | 第31页 |
2.5.3 高剪切调浆 | 第31-32页 |
2.5.4 超声处理 | 第3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32-33页 |
3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| 第33-49页 |
3.1 样品来源及样品准备 | 第33-35页 |
3.1.1 微浮选试验煤样 | 第33-35页 |
3.1.2 常规浮选试验煤样 | 第35页 |
3.1.3 黏土矿物 | 第35页 |
3.2 样品理化性质 | 第35-43页 |
3.2.1 激光粒度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2.2 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2.3 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 | 第39-41页 |
3.2.4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1-42页 |
3.2.5 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2.6 接触角测量 | 第43页 |
3.3 主要试验仪器与试剂 | 第43-45页 |
3.3.1 试验仪器和设备 | 第43-44页 |
3.3.2 主要试剂 | 第44-45页 |
3.4 主要试验方法 | 第45-48页 |
3.4.1 矿物颗粒与矿物表面间相互作用力测定 | 第45-46页 |
3.4.2 矿物颗粒间相互作用分析 | 第46-47页 |
3.4.3 浮选试验 | 第47-48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4 颗粒凝聚与分散研究 | 第49-79页 |
4.1 矿物颗粒表面电性测定 | 第49-61页 |
4.1.1 矿物表面电性起源及测量原理 | 第49-53页 |
4.1.2 矿物表面电性测定 | 第53-55页 |
4.1.3 金属离子对矿物表面电性的影响 | 第55-61页 |
4.2 黏土矿物与煤颗粒间的凝聚与分散 | 第61-66页 |
4.2.1 蒙脱石与低密度级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| 第61-63页 |
4.2.2 蒙脱石与中间密度级煤颗粒间的相互作用 | 第63-66页 |
4.3 颗粒间凝聚与分散的动态测量 | 第66-70页 |
4.3.1 中间密度细泥与煤的凝聚与分散行为 | 第66-68页 |
4.3.2 高密度细泥与煤的凝聚与分散行为 | 第68-70页 |
4.4 表面形貌观测 | 第70-76页 |
4.4.1 酸性条件下颗粒与粗粒煤间相互作用 | 第70-73页 |
4.4.2 中性条件下颗粒与粗粒煤间相互作用 | 第73-74页 |
4.4.3 碱性条件下颗粒与粗粒煤间相互作用 | 第74-76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76-79页 |
5 颗粒间相互作用力研究 | 第79-95页 |
5.1 颗粒间作用力概述 | 第79-86页 |
5.1.1 范德华作用力 | 第79-82页 |
5.1.2 双电层力 | 第82-83页 |
5.1.3 非DLVO作用力 | 第83-86页 |
5.2 黏土矿物与煤粒之间作用力 | 第86-90页 |
5.2.1 pH对黏土矿物与煤之间作用力的影响 | 第87-88页 |
5.2.2 Ca~(2+)对黏土矿物与煤之间作用力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5.2.3 Mg~(2+)对黏土矿物与煤之间作用力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5.3 黏土矿物与煤之间作用力的直接测量 | 第90-93页 |
5.3.1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准备 | 第90-91页 |
5.3.2 相互作用力测量结果 | 第91-93页 |
5.4 疏水化蒙脱石与煤之间疏水团聚观测 | 第93-94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94-95页 |
6 颗粒间相互作用对浮选的影响 | 第95-147页 |
6.1 黏土矿物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95-103页 |
6.1.1 蒙脱石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95-99页 |
6.1.2 高岭石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99-101页 |
6.1.3 伊利石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01-103页 |
6.2 原有细泥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03-123页 |
6.2.1 原有细泥粒度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03-106页 |
6.2.2 低密度细泥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06-111页 |
6.2.3 中间密度细泥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11-117页 |
6.2.4 高密度细泥对煤浮选的影响 | 第117-123页 |
6.3 机械搅拌对颗粒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 | 第123-135页 |
6.3.1 机械搅拌对煤-高岭石体系浮选的影响 | 第123-126页 |
6.3.2 煤-高岭石颗粒相互作用的直观测量 | 第126-128页 |
6.3.3 煤-高岭石颗粒相互作用的动态测量 | 第128-135页 |
6.4 高剪切调浆对煤泥浮选的影响研究 | 第135-145页 |
6.4.1 表面擦洗对煤表面细泥的净化作用 | 第135-142页 |
6.4.2 高剪切调浆中表面擦洗作用量化分析 | 第142-144页 |
6.4.3 调浆技术的优化探讨 | 第144-145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145-147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147-151页 |
7.1 主要研究结论 | 第147-149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149页 |
7.3 研究工作展望 | 第149-1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51-159页 |
致谢 | 第159-1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61页 |
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61页 |
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| 第161-162页 |
主要获奖 | 第1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