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交通运输论文--公路运输论文--桥涵工程论文--桥梁施工论文

高速铁路双薄壁墩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地震易损性分析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1-19页
    1.1 引言第11-12页
    1.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与结构易损性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桥梁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方法的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第13页
    1.3 桥梁结构的地震易损性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基于震害调查的经验易损性分析方法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基于数值模拟的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研究现状的总结第16-17页
    1.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目标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研究内容第17-19页
第2章 桥梁地震易损性分析方法第19-28页
    2.1 概述第19页
    2.2 理论易损性曲线建立的步骤第19-20页
    2.3 地面运动的输入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震波的分类第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地震波的选取原则第20-21页
    2.4 结构的损伤准则第21-22页
    2.5 损伤指标与结构损伤状态的评定第22-23页
    2.6 理论易损性曲线的建立方法第23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基于数值模拟的超越损伤状态的频数统计法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直接回归概率需求模型的线性拟合法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3 基于损伤指标的能力需求比模型的曲线拟合法第26-27页
    2.7 本章小结第27-28页
第3章 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施工过程的地震响应分析第28-48页
    3.1 工程概况第28-30页
    3.2 地震波的选择第30-33页
    3.3 增量动力分析方法(IDA)第33-34页
    3.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4-4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OpenSEES软件简介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模型单元的选择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模型材料的选择第35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有限元模型第39-40页
    3.5 地震响应分析第40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双薄壁墩的易损位置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易损截面曲率与墩顶水平纵向位移的关系第43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墩身变形形状第43-4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7-48页
第4章 双薄壁墩损伤指标的选取及量化研究第48-63页
    4.1 概述第48页
    4.2 动轴力效应第48-5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轴力时程的分析第48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易损截面绝对最大曲率对应轴力数值的分析第50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轴力对截面分析结果的影响第52-53页
    4.3 损伤指标的选取第53-61页
    4.4 损伤指标的量化第61-62页
    4.5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第5章 双薄壁墩连续刚构桥施工阶段地震易损性曲线第63-83页
    5.1 概述第63-64页
    5.2 A20体系第64-68页
    5.3 A0体系第68-70页
    5.4 A5体系第70-73页
    5.5 A12体系第73-76页
    5.6 对比分析第76-78页
    5.7 上下界轴力对应的易损性曲线分析第78-81页
    5.8 本章小结第81-83页
第6章 桩土效应和悬臂效应对双薄壁墩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第83-90页
    6.1 概述第83页
    6.2 桩土效应的影响第83-87页
    6.3 悬臂效应的影响第87-89页
    6.4 本章小结第89-90页
结论与展望第90-92页
致谢第92-93页
参考文献第93-97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第97页

论文共9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隧道复合式衬砌排水垫层的排水泄压能力研究
下一篇:大粒径无黏性土石混填路基压实特性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