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2-19页 |
1.1 研究的背景 | 第12-13页 |
1.2 研究的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3 研究思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1 研究思路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5页 |
1.4 概念界定 | 第15-17页 |
1.5 研究内容 | 第17页 |
1.6 论文的创新性 | 第17-18页 |
1.7 论文的不足之处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| 第19-29页 |
2.1 理论基础 | 第19-23页 |
2.1.1 有效金融市场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1.2 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理论 | 第20页 |
2.1.3 金融脆弱性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1.4 资产定价理论 | 第21-22页 |
2.1.5 公司治理理论 | 第22页 |
2.1.6 协同效应理论 | 第22-23页 |
2.2 文献综述 | 第23-29页 |
2.2.1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23-26页 |
2.2.2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26-29页 |
第3章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| 第29-44页 |
3.1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模式的发展历程 | 第29-32页 |
3.1.1 第一个阶段(1999年至2005年):政策性收购处置阶段 | 第29-30页 |
3.1.2 第二个阶段(2005年至今):全面商业化转型阶段 | 第30-32页 |
3.2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模式的现状 | 第32-39页 |
3.2.1 AMC业务领域与盈利模式 | 第32-34页 |
3.2.2 AMC资产规模与净资产 | 第34-35页 |
3.2.3 AMC的收入结构与盈利模式 | 第35-38页 |
3.2.4 AMC的营业收入与盈利水平 | 第38-39页 |
3.3 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盈利模式的特征 | 第39-44页 |
3.3.1 传统的处置经营主业仍将是AMC盈利模式的基础 | 第39-41页 |
3.3.2 AMC盈利水平及盈利模式与金融业的良性发展紧密相连 | 第41-44页 |
第4章 我国AMC盈利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| 第44-52页 |
4.1 变量选择与定义 | 第44-46页 |
4.1.1 因变量选择及定义 | 第44-45页 |
4.1.2 自变量选择及定义 | 第45-46页 |
4.2 数据来源 | 第46-48页 |
4.3 研究假设 | 第48-49页 |
4.4 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| 第49-50页 |
4.5 实证分析 | 第50-51页 |
4.5.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| 第50页 |
4.5.2 回归结果 | 第50-51页 |
4.6 实证结论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| 第52-59页 |
5.1 研究结论 | 第52页 |
5.2 政策建议 | 第52-59页 |
5.2.1 控制盲目扩大资产规模,优化“大资管”的功能 | 第53-54页 |
5.2.2 完善业务结构,多元化定价,提高盈利能力 | 第54-55页 |
5.2.3 坚持不良资产的主业经营,创新“不良资产收购处置+” | 第55-5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-64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