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0-17页 |
1.1 披碱草属概况 | 第10-11页 |
1.1.1 披碱草属简况 | 第10-11页 |
1.1.2 披碱草属形态特征 | 第11页 |
1.2 曲穗草属概况 | 第11-12页 |
1.2.1 曲穗草属分类简史 | 第11-12页 |
1.2.2 曲穗草属形态特征 | 第12页 |
1.2.3 曲穗草属与披碱草属的关系 | 第12页 |
1.3 E.atratus和E.purpuraristatus研究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4 细胞遗传学研究方法及其在小麦族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| 第14-16页 |
1.4.1 染色体组分析法 | 第14-15页 |
1.4.2 基因组原位杂交法 | 第15-16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6-17页 |
2 材料与方法 | 第17-27页 |
2.1 试验材料 | 第17-18页 |
2.2 试验方法 | 第18-27页 |
2.2.1 染色体组分析法 | 第18-19页 |
2.2.1.1 种间人工杂交 | 第18页 |
2.2.1.2 染色体配对分析 | 第18页 |
2.2.1.3 育性检测 | 第18-19页 |
2.2.2 染色体制片 | 第19-20页 |
2.2.2.1 种子发根 | 第19页 |
2.2.2.2 取材 | 第19页 |
2.2.2.3 预处理 | 第19页 |
2.2.2.4 固定 | 第19-20页 |
2.2.2.5 解离 | 第20页 |
2.2.2.6 制片 | 第20页 |
2.2.3 基因组原位杂交 | 第20-27页 |
2.2.3.1 总DNA的提取 | 第21页 |
2.2.3.2 封阻的制备 | 第21-22页 |
2.2.3.3 单色GISH | 第22-25页 |
2.2.3.4 双色GISH | 第25-27页 |
3 结果与分析 | 第27-34页 |
3.1 染色体组分析法 | 第27-29页 |
3.1.1 E.atratus和E.purpuraristatus的属(种)间杂交 | 第27-28页 |
3.1.2 减数分裂观察 | 第28-29页 |
3.1.3 花粉育性观察 | 第29页 |
3.2 基因组原位杂交 | 第29-34页 |
3.2.1 E.purpuraristatus的根尖染色体 | 第29页 |
3.2.2 E.atratus的根尖染色体 | 第29-34页 |
4 讨论 | 第34-38页 |
4.1 Elymus atratus的染色体组组成 | 第34页 |
4.2 Elymus purpuraristatus的染色体组组成 | 第34-36页 |
4.3 Elymus atratus和E.purpuraristatus的分类处理 | 第36-38页 |
5 结论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5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45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