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2页 |
1.2 研究区交通地理概况 | 第12-14页 |
1.2.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| 第12-13页 |
1.2.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| 第13-14页 |
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3.1 高精度磁法勘探的历史与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3.2 研究区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5 研究工作量 | 第16页 |
1.6 研究成果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| 第18-23页 |
2.1 区域地层 | 第18-21页 |
2.2 区域构造 | 第21页 |
2.3 区域岩浆岩 | 第21页 |
2.4 区域矿产 | 第21-22页 |
2.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| 第22-23页 |
第三章 测区地质特征 | 第23-40页 |
3.1 地层 | 第23-29页 |
3.1.1 斜长角闪片岩(W_1w~1) | 第24-25页 |
3.1.2 斜长角闪岩(W_1w~2) | 第25-26页 |
3.1.3 云母绿泥片岩(W_1w~3) | 第26页 |
3.1.4 变粒岩(W_1w~4) | 第26-27页 |
3.1.5 磁铁石英岩 | 第27-28页 |
3.1.6 第四系(Q) | 第28-29页 |
3.2 构造 | 第29-30页 |
3.3 岩浆岩 | 第30-37页 |
3.3.1 变质花岗岩(γ_1~(2(1))Fa) | 第30-32页 |
3.3.2 黑云斜长片麻岩(γ_1~(2(1))Fb) | 第32-34页 |
3.3.3 细粒变质花岗岩(γ_1~(2(1))Fc) | 第34页 |
3.3.4 燕山期石英斑岩(λπ_5~(2(1))) | 第34-35页 |
3.3.5 吕梁期次闪石化辉绿岩(βμ_2~(1(2))) | 第35-36页 |
3.3.6 五台期的变质基性岩 | 第36页 |
3.3.7 五台期的变质基性岩(斜长角闪岩N_1~(2(1))) | 第36-37页 |
3.4 矿体地质特征 | 第37-40页 |
第四章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| 第40-53页 |
4.1 测地 | 第40-42页 |
4.1.1 坐标系及高程系统 | 第40页 |
4.1.2 测地仪器 | 第40页 |
4.1.3 GPS网测量 | 第40-41页 |
4.1.4 测点定位测量 | 第41-42页 |
4.1.5 测地质量 | 第42页 |
4.2 高精度磁测 | 第42-50页 |
4.2.1 仪器 | 第42-46页 |
4.2.2 磁测数据采集 | 第46-50页 |
4.2.3 磁测质量 | 第50页 |
4.3 磁性参数 | 第50-53页 |
4.3.1 工作方法 | 第50-51页 |
4.3.2 磁性参数质量 | 第51-53页 |
第五章 磁异常特征及其推断解释 | 第53-92页 |
5.1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| 第53-54页 |
5.1.1 国际地磁参考场特征 | 第53页 |
5.1.2 岩矿石磁参数特征 | 第53-54页 |
5.2 数据处理的方法与目的 | 第54-67页 |
5.2.1 分量转换 | 第55页 |
5.2.2 向上延拓 | 第55-59页 |
5.2.3 插值切割 | 第59-61页 |
5.2.4 小波变换 | 第61-63页 |
5.2.5 垂向导数 | 第63-66页 |
5.2.6 趋势分析 | 第66页 |
5.2.7 解析信号 | 第66-67页 |
5.3 磁异常特征 | 第67-77页 |
5.3.1 实测磁力△T异常 | 第67-69页 |
5.3.2 磁力垂直分量化极Za_⊥异常 | 第69-70页 |
5.3.3 磁力垂直分量化极区域Za_(⊥Q)异常 | 第70-71页 |
5.3.4 磁力垂直分量化极局部Za_(⊥J)异常 | 第71-77页 |
5.4 磁异常推断解释 | 第77-92页 |
5.4.1 磁力异常的定性解释 | 第77-82页 |
5.4.2 磁力异常的定量解释 | 第82-92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92-93页 |
6.1 结论 | 第92页 |
6.2 建议 | 第92-93页 |
致谢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项目 | 第9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