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绪论 | 第13-29页 |
一.研究对象 | 第13-16页 |
二.选题意义 | 第16-17页 |
三.研究现状 | 第17-24页 |
四.研究目标 | 第24-27页 |
五.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第一章 南宋边塞诗背景 | 第29-38页 |
第一节 南宋战争史与边塞推移 | 第29-32页 |
第二节 南宋诗坛背景 | 第32-35页 |
第三节 南宋边塞题材词和文的发展 | 第35-38页 |
第二章 南宋边塞诗发展概况 | 第38-79页 |
第一节 南宋前期的边塞诗 | 第39-61页 |
一.主战派大臣的边塞诗 | 第39-46页 |
二.其他诗人的边塞诗 | 第46-61页 |
第二节 南宋后期的边塞诗 | 第61-79页 |
第三章 南宋边塞诗人分论 | 第79-116页 |
第一节 论曹勋的边塞诗 | 第79-91页 |
一.全方位、多角度的边塞视角 | 第81-85页 |
二.曹勋边塞诗的体裁和语言:规复乐府摇曳情性 | 第85-89页 |
三.曹勋边塞诗的艺术风格:气哽情哀惭愤哀痛 | 第89-91页 |
第二节 论陆游的边塞诗 | 第91-104页 |
一.多样化的边塞题材 | 第92-94页 |
二.陆游边塞诗的艺术风格:气骨雄浑孤愤哀恸 | 第94-96页 |
三.陆游边塞诗的取法对象:杜甫情怀岑参格调 | 第96-98页 |
四.陆游边塞诗的艺术手法 | 第98-104页 |
(一)惯用想象 | 第98-101页 |
(二)虚实均匀 | 第101-103页 |
(三)夸张蓄势 | 第103-104页 |
第三节 论文天祥的边塞诗 | 第104-116页 |
一.对浩然正气的高歌 | 第105-109页 |
二.文天祥的诗歌理论:性情自鸣 | 第109-112页 |
三.文天祥和杜甫的“共鸣” | 第112-116页 |
第四章 南宋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| 第116-162页 |
第一节 南宋边塞诗的叙事特色 | 第116-126页 |
一.叙事视角的变化 | 第118-120页 |
二.叙事的完整与简核 | 第120-126页 |
第二节 《出塞》《入塞》《塞上》《塞下》模式在南宋的新变 | 第126-136页 |
一.三段论写作模式的新变 | 第127-133页 |
(一)从“征行”到“征战” | 第128-129页 |
(二)诗歌触发点的分散化 | 第129-130页 |
(三)多镜头、细节化的“凯旋”描写 | 第130-133页 |
二.以事写事的手法 | 第133-136页 |
第三节 南宋边塞诗意象的新变与重组 | 第136-141页 |
一.自然意象的衰落 | 第138-139页 |
二.其他意象的新变 | 第139-141页 |
第四节 南宋边塞诗的诗法新变 | 第141-162页 |
一.题意 | 第143-146页 |
(一)切题的强化 | 第144-145页 |
(二)粘题的弊端 | 第145-146页 |
二.字法 | 第146-153页 |
(一)虚字的使用 | 第148-151页 |
(二)“岂”字的运用 | 第151-153页 |
三.句法 | 第153-162页 |
(一)打破并列平行的组合方式 | 第155-156页 |
(二)对错综句法的重置 | 第156-157页 |
(三)上下两句诗意的疏离 | 第157-159页 |
(四)句式的自由灵活 | 第159-162页 |
结语 | 第162-165页 |
致谢 | 第165-16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7-17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1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