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铁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分析及抗震研究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概况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外抗震研究历史与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地下结构抗震方法研究发展概况 | 第12-13页 |
1.3 本文的研究内容、方法及意义 | 第13-15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4页 |
1.3.3 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数值计算模型及理论基础 | 第15-40页 |
2.1 计算软件及计算假定 | 第15页 |
2.1.1 MIDAS/GTS 有限元软件简介 | 第15页 |
2.1.2 计算假定与模型简化 | 第15页 |
2.2 MIDAS/GTS 分析功能 | 第15-16页 |
2.3 静力分析理论基础 | 第16-20页 |
2.3.1 线弹性分析 | 第16-18页 |
2.3.2 非线性弹性分析 | 第18-19页 |
2.3.3 弹塑性分析 | 第19-20页 |
2.4 动力的理论基础 | 第20-25页 |
2.4.1 特征向量分析 | 第20-22页 |
2.4.2 利兹向量分析 | 第22-25页 |
2.5 实体单元类型 | 第25-26页 |
2.6 本构模型 | 第26-30页 |
2.6.1 概要 | 第26-28页 |
2.6.2 线弹性模型理论基础 | 第28-29页 |
2.6.3 弹塑性模型理论基础 | 第29-30页 |
2.7 边界条件 | 第30页 |
2.7.1 人工边界 | 第30页 |
2.7.2 粘弹性边界与粘性边界 | 第30页 |
2.8 结构单元类型 | 第30-40页 |
2.8.1 桁架单元 | 第30-32页 |
2.8.2 梁单元 | 第32-34页 |
2.8.3 平面应力单元 | 第34-35页 |
2.8.4 板单元 | 第35-40页 |
第三章 长春地铁某区间隧道工程概况及研究对象 | 第40-46页 |
3.1 区间概况 | 第40-44页 |
3.1.1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| 第40-42页 |
3.1.2 水文地质情况 | 第42页 |
3.1.3 不良地质情况 | 第42-43页 |
3.1.4 地质构造及地震安全性评价 | 第43-44页 |
3.2 研究对象 | 第44-45页 |
3.2.1 区间隧道地层纵剖面图及隧道断面形式 | 第44-45页 |
3.2.2 计算参数 | 第45页 |
3.3 小结 | 第45-46页 |
第四章 衬砌受力与变形分析 | 第46-54页 |
4.1 有限元模型 | 第46-48页 |
4.1.1 围岩压力分析 | 第46页 |
4.1.2 边界条件 | 第46-47页 |
4.1.3 软件模拟参数 | 第47页 |
4.1.4 模型与荷载 | 第47-48页 |
4.2 内力与位移分析 | 第48-53页 |
4.2.1 内力分析 | 第48-50页 |
4.2.2 位移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3 不同工况对隧道衬砌结构内力和变形的影响 | 第53页 |
4.4 小结 | 第53-54页 |
第五章 长春地铁某区间隧道抗震性能研究 | 第54-66页 |
5.1 工程实例模拟 | 第54-58页 |
5.1.1 边界条件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5.1.2 地震波选取 | 第55-57页 |
5.1.3 阻尼系数 | 第57页 |
5.1.4 有限元模型 | 第57-58页 |
5.2 特征值分析 | 第58页 |
5.3 衬砌结构整体内力与变形分析 | 第58-61页 |
5.4 监测点计算结果 | 第61-62页 |
5.5 隧道衬砌结构薄弱位置时程分析 | 第62-65页 |
5.6 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长春地铁不同衬砌刚度抗震性能研究 | 第66-74页 |
6.1 不同衬砌刚度对隧道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6.2 计算结果 | 第67-72页 |
6.3 衬砌结构刚度与最大主应力关系 | 第72-73页 |
6.4 小结 | 第73-74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| 第74-75页 |
7.1 结论 | 第74页 |
7.2 建议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