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1 绪论 | 第10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相关概念与界定 | 第11-12页 |
1.3 国内外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| 第12-16页 |
1.3.1 国外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3.2 国内防灾减灾研究现状 | 第14-16页 |
1.4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6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17-18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8-28页 |
2.1 自然地理概况 | 第18-25页 |
2.1.1 地质 | 第18-19页 |
2.1.2 地貌 | 第19-21页 |
2.1.3 气候 | 第21-22页 |
2.1.4 土壤 | 第22-23页 |
2.1.5 水文 | 第23-24页 |
2.1.6 生物 | 第24-25页 |
2.2 人文地理概况 | 第25-28页 |
2.2.1 行政区划和人口 | 第25-26页 |
2.2.2 社会经济状况 | 第26-28页 |
3 重庆市灾害特征 | 第28-36页 |
3.1 灾害种类繁多,灾害发生频繁、损失严重且呈上升趋势 | 第28-29页 |
3.2 不同灾害的影响程度不同 | 第29-33页 |
3.3 不同灾害时空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 | 第33-34页 |
3.3.1 时间分布的差异性 | 第33-34页 |
3.3.2 空间分布的差异性 | 第34页 |
3.4 灾害链现象显著 | 第34-36页 |
4 重庆市防灾减灾工作现状 | 第36-52页 |
4.1 重庆市防灾减灾系统 | 第36-38页 |
4.1.1 灾害预防 | 第36页 |
4.1.2 灾害应急 | 第36-38页 |
4.1.3 灾后恢复重建 | 第38页 |
4.2 重庆市防灾减灾的成就 | 第38-48页 |
4.2.1 初步建立了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 | 第38-40页 |
4.2.2 灾害防治 | 第40-41页 |
4.2.3 抗灾与救灾 | 第41-42页 |
4.2.4 灾后恢复重建 | 第42-43页 |
4.2.5 防灾减灾管理体系 | 第43-45页 |
4.2.6 重庆市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| 第45-48页 |
4.2.7 重庆市防灾减灾宣传与教育 | 第48页 |
4.3 重庆市防灾减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| 第48-52页 |
4.3.1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| 第48-49页 |
4.3.2 防灾减灾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| 第49页 |
4.3.3 防灾减灾法制保障有待进一步增强 | 第49-50页 |
4.3.4 防灾减灾预案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| 第50页 |
4.3.5 防灾减灾救援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| 第50页 |
4.3.6 防灾减灾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| 第50页 |
4.3.7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有待进一步深入 | 第50-52页 |
5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 | 第52-78页 |
5.1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思路 | 第52页 |
5.1.1 指导思想 | 第52页 |
5.1.2 基本思路 | 第52页 |
5.2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的目标和战略重点 | 第52-54页 |
5.2.1 建设目标 | 第52-53页 |
5.2.2 战略重点 | 第53-54页 |
5.3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| 第54-69页 |
5.3.1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组织领导体系与运行机制 | 第54-56页 |
5.3.2 重庆市综合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| 第56-57页 |
5.3.3 重庆市综合灾害防治体系 | 第57-59页 |
5.3.4 重庆市综合灾害应急救援救助 | 第59-60页 |
5.3.5 重庆市灾后恢复重建体系 | 第60-61页 |
5.3.6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保障体系 | 第61-69页 |
5.4 重庆市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建设的重点项目 | 第69-78页 |
5.4.1 综合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估工程 | 第69-71页 |
5.4.2 应急联动中心建设 | 第71-72页 |
5.4.3 物资储备库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| 第72-73页 |
5.4.4 灾害模拟与仿真系统建设 | 第73-74页 |
5.4.5 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试点研究 | 第74-76页 |
5.4.6 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 | 第76-78页 |
6 结论与讨论 | 第78-82页 |
6.1 结论 | 第78-79页 |
6.2 讨论 | 第79-80页 |
6.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与展望 | 第80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8页 |
致谢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