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无机化学论文--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论文--第Ⅳ族非金属元素(碳和硅)及其化合物论文--碳C论文

石墨烯改性石墨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

摘要第6-7页
Abstract第7-8页
第一章 前言第12-22页
    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锂离子电池简述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锂离子电池的分类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第13页
    1.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第13-14页
    1.4 锂离子电池电解液第14页
    1.5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嵌锂特点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炭类负极材料第14-16页
    1.6 炭类负极材料的嵌锂机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1 碳化合物的嵌锂机理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6.2 不可逆容量的产生机理第16页
    1.7 炭类负极材料的改性方法第16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1 表面氧化改性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7.2 表面包覆改性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7.3 掺杂改性处理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4 机械研磨改性处理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1.7.5 其它改性方法第18页
    1.8 石墨烯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8.1 石墨烯的结构特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8.2 石墨烯的制备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8.3 石墨烯材料的研究现状与应用第20页
    1.9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第20-22页
第二章 实验第22-27页
    2.1 实验仪器第22页
    2.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第22-24页
    2.3 氧化石墨的制备第24-25页
    2.4 微观结构分析表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X-射线衍射分析(XRD)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扫描电镜分析(SEM)第25页
    2.5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1 负极电极的制备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2 对电极和参比电极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5.3 隔膜和电解液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5.4 电池的组装第26页
    2.6 电化学性能测试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6.1 恒流充放电测试(D-C)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2.6.2 循环伏安测试第26-27页
第三章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27-39页
    3.1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制备第27页
    3.2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结构与形貌的表征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XRD分析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SEM分析第28-32页
    3.3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620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第32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循环伏安测试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倍率性能测试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循环性能测试第36-38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8-39页
第四章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第39-51页
    4.1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制备第39页
    4.2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结构与形貌的表征第39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XRD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SEM分析第40-44页
    4.3 不同石墨烯含量rGO/G123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测试第44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恒流充放电性能测试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循环伏安测试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倍率性能测试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循环性能测试第48-50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1-53页
    5.1 论文小结第51-52页
    5.2 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第52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60页
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0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含多巴胺共聚物的合成及组装行为
下一篇:明代福建省疫灾地理规律与环境机理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