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DEM分析的山体对象构建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10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地形对象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地形划分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1.2.3 特征线提取与分级的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内容与文章组织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3.2 本文组织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4 本章小结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理论方法与基础 | 第15-23页 |
2.1 DEM分析基础 | 第15-16页 |
2.1.1 DEM的认知 | 第15页 |
2.1.2 DEM数据获取与模型构建方法 | 第15-16页 |
2.1.3 基于格网DEM的分析基础 | 第16页 |
2.2 山地地形形态的数学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2.1 地形特征线的定义 | 第16-17页 |
2.2.2 地形特征点的定义 | 第17页 |
2.3 地形特征线的提取方法 | 第17-19页 |
2.3.1 流向算法 | 第17页 |
2.3.2 流域分割算法 | 第17-18页 |
2.3.3 汇流累积量计算方法 | 第18-19页 |
2.4 基于图论的特征线表达基础 | 第19-21页 |
2.4.1 图论的基本概念 | 第19-20页 |
2.4.2 山谷线的有向表达 | 第20-21页 |
2.4.3 山脊线的无向表达 | 第21页 |
2.5 山体对象构建整体思路 | 第21-22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山体地形要素的提取与分级方法 | 第23-36页 |
3.1 山地与平原的划分 | 第23-24页 |
3.2 山谷线的提取与分级 | 第24-30页 |
3.2.1 山谷线的提取 | 第24-25页 |
3.2.2 沟谷网络的分级 | 第25-30页 |
3.3 山脊线的提取与分级 | 第30-35页 |
3.3.1 山脊线的提取 | 第30-31页 |
3.3.2 脊线网络的分级 | 第31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第4章 嵌套山体的提取方法 | 第36-44页 |
4.1 山体边界线的提取 | 第36-37页 |
4.2 层次骨架线的选取策略 | 第37-39页 |
4.2.1 基于空间聚类骨架线选取 | 第37-38页 |
4.2.2 类簇数的确定 | 第38-39页 |
4.3 具有层次性的山体对象构建基础 | 第39-43页 |
4.3.1 山体几何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 | 第40页 |
4.3.2 点到山体几何对象之间的距离 | 第40-42页 |
4.3.3 骨架线的搭接 | 第42-43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5章 实验与分析 | 第44-56页 |
5.1 实验数据简介 | 第44页 |
5.2 山体特征线提取与分级结果 | 第44-49页 |
5.2.1 基于地表径流模型谷线提取结果 | 第44-46页 |
5.2.2 山谷线分级实验结果 | 第46-47页 |
5.2.3 基于子流域边界的山脊线提取结果 | 第47-48页 |
5.2.4 山脊线分级实验结果 | 第48-49页 |
5.3 山体对象构建结果与分析 | 第49-55页 |
5.3.1 山体单元提取结果 | 第49页 |
5.3.2 嵌套山体构建结果 | 第49-52页 |
5.3.3 山体对象构建方法分析 | 第52-5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6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