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4-24页 |
1.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| 第14-16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16-21页 |
1.2.1 国外文献综述 | 第16-18页 |
1.2.2 国内文献综述 | 第18-21页 |
1.3 研究方法 | 第21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21-22页 |
1.5 创新与不足 | 第22-24页 |
第2章 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理论分析 | 第24-30页 |
2.1 柜面操作风险的界定 | 第24页 |
2.2 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| 第24-28页 |
2.3 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 | 第28-30页 |
第3章 A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现状 | 第30-40页 |
3.1 A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基本情况 | 第30-33页 |
3.2 A商业银行主要柜面操作风险 | 第33-37页 |
3.2.1 人员风险 | 第33-34页 |
3.2.2 流程风险 | 第34-36页 |
3.2.3 外部事件风险 | 第36-37页 |
3.3 A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案例 | 第37-40页 |
第4章 A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成因分析 | 第40-46页 |
4.1 经营管理思想原因 | 第40页 |
4.1.1 管理人员“重经营、轻管理 | 第40页 |
4.1.2 临柜人员薪酬与经营业绩挂钩,不利于风险防范 | 第40页 |
4.2 规章制度、系统、流程设计不完善 | 第40-41页 |
4.3 人员管理不到位 | 第41-43页 |
4.3.1 员工主观违规原因 | 第41页 |
4.3.2 人员年龄老化、配备不足 | 第41-42页 |
4.3.3 人员培训不到位 | 第42页 |
4.3.4 未按规定轮岗 | 第42-43页 |
4.3.5 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 | 第43页 |
4.3.6 激励措施不足,未充分激发员工主观能动性 | 第43页 |
4.4 监管体系不健全、流程不完善 | 第43-46页 |
4.4.1 监管体系不健全 | 第43-44页 |
4.4.2 监管人员履职情况较差 | 第44页 |
4.4.3 问题整改不彻底 | 第44页 |
4.4.4 监管手段单一,“技控”与“机控”手段不足 | 第44-46页 |
第5章 A商业银行防范柜面操作风险防范的具体措施 | 第46-56页 |
5.1 完善监管体系建设 | 第46-50页 |
5.1.1 优化监管模式 | 第46-47页 |
5.1.2 加强监管人员管理 | 第47页 |
5.1.3 加强监管人员考核 | 第47-48页 |
5.1.4 强化风险信息交互 | 第48页 |
5.1.5 完善监管流程 | 第48-49页 |
5.1.6 加大监管检查力度 | 第49页 |
5.1.7 提升数字监管水平 | 第49-50页 |
5.2 加强人员管理 | 第50-52页 |
5.2.1 加强人员培训 | 第50-51页 |
5.2.2 强化员工行为管理 | 第51页 |
5.2.3 完善人员激励机制 | 第51-52页 |
5.3 进一步优化制度、流程建设 | 第52-54页 |
5.3.1 完善柜面制度建设 | 第52-53页 |
5.3.2 实行合规审查 | 第53页 |
5.3.3 推行柜面业务综合化改造 | 第53页 |
5.3.4 提升柜面业务集约化水平 | 第53-54页 |
5.4 加强合规文化建设 | 第54-5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6-59页 |
致谢 | 第59-6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