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-4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4页 |
1.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| 第8-10页 |
1.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1.2 选题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研究内容和数据来源 | 第10-11页 |
1.2.1 研究内容 | 第10-11页 |
1.2.2 数据来源 | 第11页 |
1.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| 第11-14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2-14页 |
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4-26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7页 |
2.1.1 城镇化 | 第14-15页 |
2.1.2 城镇化质量 | 第15-17页 |
2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7-19页 |
2.2.1 国外关于城镇化质量研究综述 | 第17-18页 |
2.2.2 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研究综述 | 第18-19页 |
2.3 相关理论基础 | 第19-26页 |
2.3.1 城镇发展阶段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3.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20-21页 |
2.3.3 新型城镇化理论 | 第21-23页 |
2.3.4 城乡一体化理论 | 第23-26页 |
第三章 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状况 | 第26-34页 |
3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6-27页 |
3.2 福建城镇规模及其城镇化水平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 福建各设区市城镇化水平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4 福建城镇化进程与经济、工业发展分析 | 第30-34页 |
第四章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4-42页 |
4.1 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4-38页 |
4.1.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| 第34-35页 |
4.1.2 指标体系的构建 | 第35-37页 |
4.1.3 指标体系的说明 | 第37-38页 |
4.2 评价方法与指标权重的分析 | 第38-42页 |
4.2.1 评价方法 | 第38-39页 |
4.2.2 指标权重的分析 | 第39-42页 |
第五章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测度 | 第42-54页 |
5.1 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评价 | 第42-43页 |
5.1.1 空间差异结果 | 第42-43页 |
5.1.2 空间差异特征 | 第43页 |
5.2 城镇化质量时序变化评价 | 第43-45页 |
5.2.1 时序变化结果 | 第43-45页 |
5.2.2 时序变化特征 | 第45页 |
5.3 城镇化质量子系统评价 | 第45-47页 |
5.3.1 城镇化质量子系统横向差异分析 | 第45-46页 |
5.3.2 城镇化质量子系统纵向变化分析 | 第46-47页 |
5.4 城镇化质量系统聚类分析 | 第47-54页 |
5.4.1 系统聚类结果 | 第47-51页 |
5.4.2 不同类型区城镇化质量指标空间差异分析 | 第51-54页 |
第六章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提升策略 | 第54-62页 |
6.1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总体提升策略 | 第54-57页 |
6.1.1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,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| 第54-55页 |
6.1.2 合理有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,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| 第55页 |
6.1.3 走梯度区域差异化发展之路,促进城镇内涵式发展 | 第55-56页 |
6.1.4 完善基础设施,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 | 第56页 |
6.1.5 统筹城乡发展,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| 第56-57页 |
6.2 福建省城镇化质量区域提升策略 | 第57-62页 |
6.2.1 高质量类型区 | 第57页 |
6.2.2 较高质量类型区 | 第57-58页 |
6.2.3 中等质量类型区 | 第58页 |
6.2.4 较低质量类型区 | 第58-62页 |
第七章 结语 | 第62-64页 |
7.1 研究结论 | 第62-63页 |
7.2 主要创新点 | 第63页 |
7.3 研究展望 | 第63-6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4-70页 |
附表 | 第70-7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| 第76-78页 |
致谢 | 第78-8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80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