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--基本建设经济论文--基本建设投资与经济效益论文

城市基础设施项目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--以天津机场T3航站楼为例

摘要第4-5页
ABSTRACT第5页
第1章 绪论第9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国外研究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国内研究第12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内容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5页
    1.4 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5-17页
第2章 相关理论第17-23页
    2.1 风险控制相关理论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项目风险控制的概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第17-18页
    2.2 民用机场项目及特征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民用机场项目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民用机场项目特征第19-20页
    2.3 机场项目风险控制体系第20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机场项目风险及特点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机场项目风险控制体系及流程第21-23页
第3章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现状及问题分析第23-27页
    3.1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建设现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4页
    3.2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问题原因分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机场建设项目管理体制较为封闭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机场建设项目管理方式相对滞后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机场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工程项目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工程监理独立性和公正性不足第26-27页
第4章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第27-35页
    4.1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4.2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技术要素风险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安全要素风险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经济要素风险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环境要素风险第29-30页
    4.3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估计及评价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机场建设项目各风险概率的估计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损失的估计第31页
    4.4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措施第31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风险对策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组织实施风险对策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风险对策实施的监控第33页
    4.5 民用机场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保障措施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法律体系第33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运行机制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3 完善约束机制加强外部监督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4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第34-35页
第5章 天津机场T3航站楼项目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第35-49页
    5.1 天津机场T3航站楼项目介绍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天津机场简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天津机场T3航站楼项目情况简介第35-36页
    5.2 天津机场T3航站楼项目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第36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天津机场T3航站楼建设项目风险识别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天津机场T3航站楼建设风险因素评估第38-43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T3航站楼风险控制实施措施第43-45页
    5.3 天津机场T3航站楼建设项目风险控制体系保障措施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加强风险控制理念和意识引导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加强工期计划编制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合同管理法律化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建立专职队伍落实风险举措实施标准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实行动态风险监控机制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建立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第47-49页
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49-51页
    6.1 研究结论第49-50页
    6.2 研究展望第50-51页
参考文献第51-55页
致谢第55-56页

论文共5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光纤SPR传感器修饰应用与谱仪构建
下一篇:福建省城镇化质量时空演变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