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1.1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2-13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动态 | 第13-16页 |
1.2.1 多种群协同进化设计方法的研究动态 | 第13-14页 |
1.2.2 采煤机概念设计方法研究动态 | 第14-15页 |
1.2.3 “三机”配套的研究动态 | 第15-16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采煤机概念设计体系 | 第18-32页 |
2.1 引言 | 第18页 |
2.2 设计理论基础 | 第18-26页 |
2.2.1 产品生态学理论 | 第18-20页 |
2.2.2 机器学习理论 | 第20-26页 |
2.3 设计目标与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2.3.1 设计目标 | 第26页 |
2.3.2 技术路线 | 第26-29页 |
2.4 设计方法 | 第29-30页 |
2.4.1 基于实例推理的概念设计 | 第29-30页 |
2.4.2 基于模型推理的概念设计 | 第30页 |
2.5 小结 | 第30-32页 |
第三章 采煤机概念设计生态学模型的构建 | 第32-44页 |
3.1 引言 | 第32页 |
3.2 采煤机生物学模型 | 第32-34页 |
3.2.1 采煤机基因 | 第32-33页 |
3.2.2 采煤机细胞 | 第33页 |
3.2.3 采煤机器官 | 第33页 |
3.2.4 采煤机个体 | 第33-34页 |
3.3 采煤机基因的获取与表达 | 第34-39页 |
3.3.1 基因的获取 | 第34-36页 |
3.3.2 基因的表达 | 第36-37页 |
3.3.3 实例分析 | 第37-39页 |
3.4 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采煤机生态学模型 | 第39-41页 |
3.4.1 综采工作面生物种群 | 第39页 |
3.4.2 综采工作面产品群落 | 第39-40页 |
3.4.3 综采工作面生态学模型 | 第40-41页 |
3.5 基于生态学的采煤机概念设计模型 | 第41-42页 |
3.6 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参数协同关系分析 | 第44-58页 |
4.1 引言 | 第44页 |
4.2 采煤机概念设计原则 | 第44-45页 |
4.3 采煤机总体参数协同关系分析与计算 | 第45-50页 |
4.3.1 截割部参数协同关系分析与计算 | 第45-49页 |
4.3.2 牵引部参数协同关系分析与计算 | 第49-50页 |
4.4 综采“三机”协同关系分析与参数计算 | 第50-56页 |
4.4.1 综采“三机”生产能力的协同 | 第50-53页 |
4.4.2 综采“三机”外形尺寸的协同 | 第53-55页 |
4.4.3 综采“三机”与地质条件的协同 | 第55-56页 |
4.5 小结 | 第56-58页 |
第五章 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的总体参数预测模型构建 | 第58-76页 |
5.1 引言 | 第58页 |
5.2 采煤机概念设计实例推理与实例库的构建 | 第58-64页 |
5.2.1 实例推理输入参数的选取 | 第58-59页 |
5.2.2 实例库的构建与实例表的结构 | 第59-63页 |
5.2.3 实例推理模型的算法实现 | 第63页 |
5.2.4 实例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3 基于ELM推理模型采煤机概念设计参数推理 | 第64-74页 |
5.3.1 基于ELM的采煤机功率预测试验 | 第64-70页 |
5.3.2 基于ELM分类算法的输送机中部槽预测试验 | 第70-71页 |
5.3.3 实例分析 | 第71-74页 |
5.4 小结 | 第74-76页 |
第六章 基于多种群协同进化采煤机概念设计系统开发 | 第76-92页 |
6.1 引言 | 第76页 |
6.2 系统框架设计 | 第76-77页 |
6.2.1 系统功能 | 第76页 |
6.2.2 系统框架 | 第76-77页 |
6.3 系统应用关键技术 | 第77-79页 |
6.3.1 ASP.NET技术 | 第77-78页 |
6.3.2 MATLAB与C | 第78-79页 |
6.3.3 SQLServer数据库技术 | 第79页 |
6.4 设计方法的系统实现 | 第79-87页 |
6.4.1 模型推理子系统实现 | 第79-83页 |
6.4.2 实例推理子系统实现 | 第83-87页 |
6.5 设计方法的系统测试 | 第87-89页 |
6.5.1 测试目的与原则 | 第87页 |
6.5.2 测试方法与过程 | 第87-89页 |
6.5.3 测试结论 | 第89页 |
6.6 系统应用实例 | 第89-91页 |
6.7 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92-94页 |
7.1 工作总结 | 第92页 |
7.2 主要结论 | 第92-93页 |
7.3 进一步工作展望 | 第93-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4-98页 |
致谢 | 第98-100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