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7-9页 |
Abstract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2-29页 |
1.跨期选择 | 第12-25页 |
1.1 跨期选择的内涵 | 第12-13页 |
1.2 跨期选择的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1.2.1 现场实验 | 第13-14页 |
1.2.2 实验室实验 | 第14-15页 |
1.3 跨期选择的心理效应 | 第15-16页 |
1.3.1 即时效应(ImmediacyEffects) | 第15页 |
1.3.2 贴现反转效应(Discountreversaleffect) | 第15页 |
1.3.3 大小效应(Magnitudeeffects) | 第15-16页 |
1.3.4 序列效应(Sequenceeffects) | 第16页 |
1.3.5 形式效应(Formeffects) | 第16页 |
1.4 跨期选择中的理论模型 | 第16-19页 |
1.4.1 贴现效用模型 | 第16-17页 |
1.4.2 双曲线贴现模型 | 第17-18页 |
1.4.3 双曲线折扣模型族 | 第18页 |
1.4.4 多重自我模型 | 第18页 |
1.4.5 资源充裕模型 | 第18-19页 |
1.4.6 时间建构模型 | 第19页 |
1.5 跨期选择的心理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5.1 认知—情感理论(Cognitive-affectivetheory) | 第19页 |
1.5.2 建构水平理论(construalleveltheory,CLT) | 第19-20页 |
1.6 跨期选择的脑神经机制研究 | 第20-21页 |
1.7 跨期选择的影响因素 | 第21-23页 |
1.7.1 特质性因素 | 第21-22页 |
1.7.2 影响跨期选择的状态性因素 | 第22-23页 |
1.8 收益型和损失型情境的跨期选择 | 第23-25页 |
1.8.1 收益型情境下的跨期选择 | 第23-24页 |
1.8.2 损失型情境下的跨期选择 | 第24-25页 |
2.框架效应 | 第25-29页 |
2.1 框架效应的界定 | 第25页 |
2.2 框架效应的分类 | 第25-27页 |
2.2.1 双向框架效应和单向框架效应 | 第26页 |
2.2.2 风险选择框架效应和属性框架效应 | 第26-27页 |
2.3 框架效应的理论解释 | 第27-28页 |
2.3.1 前景理论(ProspectTheory) | 第27页 |
2.3.2 模糊痕迹理论(Fuzzy-traceTheory) | 第27-28页 |
2.4 框架效应的内在机制 | 第28-29页 |
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思 | 第29-32页 |
1.已有研究的局限 | 第29页 |
2.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| 第29-30页 |
3.研究价值及创新 | 第30-32页 |
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| 第32-54页 |
实验一:收益型情境和损失型情境下跨期选择行为实验 | 第32-37页 |
1.实验目的 | 第32页 |
2.方法 | 第32-37页 |
2.1 被试 | 第32页 |
2.2 实验设计 | 第32页 |
2.3 实验材料 | 第32-33页 |
2.3.1 跨期选择任务 | 第32-33页 |
2.3.2 情境材料 | 第33页 |
2.4 实验程序 | 第33页 |
2.5 实验结果处理 | 第33页 |
2.6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35页 |
2.7 讨论 | 第35-37页 |
实验二:收益型情境和损失型情境下跨期选择的ERP实验 | 第37-54页 |
1.实验目的 | 第37页 |
2.方法 | 第37-54页 |
2.1 被试 | 第37页 |
2.2 实验设计 | 第37页 |
2.3 实验材料 | 第37页 |
2.4 实验流程和程序 | 第37-38页 |
2.5 实验仪器 | 第38页 |
2.6 实验结果处理 | 第38-39页 |
2.7 结果与分析 | 第39-52页 |
2.7.1 行为结果 | 第42-43页 |
2.7.2 ERP结果 | 第43-52页 |
2.8 讨论 | 第52-54页 |
第四部分 总讨论 | 第54-59页 |
1.损益情境下得失框架对跨期选择的影响 | 第54-57页 |
1.1 行为实验结果探讨 | 第54-56页 |
1.2 ERP实验结果探讨 | 第56-57页 |
2.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| 第57-58页 |
3.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| 第58-59页 |
结论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68页 |
附录 | 第68-75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