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艺术论文--舞蹈论文--中国舞蹈、舞剧论文--各种舞蹈论文--民间舞蹈、民族舞蹈论文--民间舞蹈论文

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评价与保护性旅游利用研究--以闽台高山族拉手舞为例

中文摘要第2-3页
Abstract第3页
中文文摘第5-12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28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缘由及选题意义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缘由第12-1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选题意义第16-17页
    第二节 文献研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有关非遗与濒危非遗研究综述第17-1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有关民间舞蹈类非遗研究综述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有关高山族拉手舞研究综述第20-21页
    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、技术路线第21-2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研究内容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研究方法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技术路线第25-26页
    第四节 研究创新第26-28页
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第28-40页
    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28-3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濒危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非物质文化遗产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民间舞蹈与旅游利用第31-33页
    第二节 相关理论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文化变迁理论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化符号学理论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文化生态理论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社区参与理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第36页
    第三节 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点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传承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价值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生态性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活态性第37-38页
    第四节 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历史文化价值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艺术审美价值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娱乐参与价值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情感交流价值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五、教育科研价值第39-40页
第三章 民间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濒危影响因素评价第40-64页
    第一节 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影响指标构建的原因与原则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影响指标构建的原因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影响指标构建的原则第41-42页
    第二节 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评价指标构建的总体思路与步骤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指标体系设计的总体思路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指标体系设计的步骤第42-43页
    第三节 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评价指标设计第43-53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评价指标选取第43-5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建立指标体系第52-53页
    第四节 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评价指标权重设计第53-61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指标权重计算方法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确定指标权重第55-61页
    第五节 民间舞蹈类非遗濒危评价指标分析与评定模型构建第61-6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分析指标权重第61-6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评定模型构建第62-64页
第四章 民间舞蹈类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理第64-72页
    第一节 保护利用的原则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第64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整合与共享资源原则第64-65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65页
    第二节 保护利用的机理分析第65-68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保护是利用的前提和基础第65-6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利用是保护的动力和延伸第66-68页
    第三节 保护性利用的方法第68-72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就地型“静”态保护性利用第68-69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扩张型“动”态保护性利用第69-70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循环型“动静”结合保护性利用第70-72页
第五章 闽台高山族拉手舞保护利用实证第72-84页
    第一节 高山族拉手舞概述第72-7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高山族拉手舞介绍第72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高山族拉手舞发展轨迹第72-73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闽台高山族拉手舞发展现状第73-74页
    第二节 高山族拉手舞非遗濒危状况评价第74-80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福建高山族拉手舞非遗濒危状况评价第74-76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台湾高山族拉手舞非遗濒危状况评价第76-78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闽台高山族拉手舞非遗濒危对比总结第78-80页
    第三节 高山族拉手舞旅游可持续利用策略第80-84页
        一、政策导向化利用第80-81页
        二、文化教育化利用第81-82页
        三、数字智能化利用第82-83页
        四、文化产业化利用第83-84页
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4-88页
    第一节 研究结论第84-85页
    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第85-88页
附录Ⅰ第88-92页
附录Ⅱ第92-98页
附录Ⅲ第98-100页
参考文献第100-106页
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6-108页
致谢第108-110页
个人简历第110-112页

论文共11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网络文本分析法的闽台歌仔戏旅游利用比较研究
下一篇:中央民族大学佤族舞蹈教材建设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