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建筑理论论文--建筑史论文--专史论文--城市(镇)建筑发展史论文

中国地景文化视角下“长安六爻”起源、演变与现状研究

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1 绪论第9-2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课题提出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学科背景及课题提出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社会背景及课题提出第9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基于《九十年代以来西安的城市发展经验与范式》课题研究 . 4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相关研究现状第14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研究现状综述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论文相关概念辨析第15-26页
    1.5 论文研究框架第26-27页
2 “长安六爻”溯源第27-45页
    2.1 地理地貌特征及成因第27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西安地区的地理地貌概况及成因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“长安六爻”的地貌特征及成因第29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“长安六爻”的地理位置第32-36页
    2.2 地景文化思想指导下的隋唐长安城的营建第36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城市选址的地理基础第36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中国“风水”营城思想的体现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利用“六爻”形成“天人合一”的空间布局第39-40页
    2.3“长安六爻”与隋唐长安城的建设第40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地貌特征附会乾卦之象第40-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六条高岗奠定都城布局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顺应地形整合人文要素第42-43页
    2.4 小结第43-45页
3 西安城市变迁与“长安六爻”第45-63页
    3.1 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的“长安六爻”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西安城市与“长安六爻”的关系第48-49页
    3.2 民国时期的“长安六爻”第49-5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格局第49-5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民国时期西安城市与“长安六爻”的关系第52-53页
    3.3 建国至90年代的“长安六爻”第53-5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建国至90年代西安城市格局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建国至90年代西安城市与“长安六爻”的关系第55-56页
    3.4 90年代以来的“长安六爻”第56-60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的格局第56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与“长安六爻”的关系第59-60页
    3.5 小结第60-63页
4 “长安六爻”的现状研究第63-93页
    4.1 “长安六爻”现状概述第63页
    4.2 “长安六爻”现状调研第63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“初九”黄土梁现状第63-6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“九二”黄土梁现状第66-6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“九三”黄土梁现状第67-6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“九四”黄土梁现状第68-7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“九五”黄土梁现状第70-7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“上九”黄土梁现状第76-79页
    4.3 “长安六爻”现状评价第79-86页
    4.4 “长安六爻”现状分类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按利用类型分类第86-87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按现存完好程度分类第87页
    4.5 影响“长安六爻”的因素分析第87-91页
    4.6 小结第91-93页
5 “长安六爻”的保护与展示第93-117页
    5.1 “长安六爻”对当今西安城市的价值探索第93-101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“长安六爻”对城市格局的影响第93-99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“长安六爻”是蕴含中国地景文化的文化景观第99-10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“长安六爻”应纳入隋唐长安城遗产保护体系第100-101页
    5.2 建立“长安六爻”的保护理念第101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第102-10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《西安宣言》的启示第108-110页
    5.3 构建“长安六爻”保护体系第110-11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提出相应保护原则第110-11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构建合理保护体系第111-117页
6 结语第117-119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117-118页
    6.2 论文不足与展望第118-119页
致谢第119-120页
参考文献第120-124页
图表目录第124-127页
附录一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7-128页
附录二 作者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28页

论文共1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房产测量与建筑设计计算建筑面积的差异性研究
下一篇:地下车库的装饰与人性化设计研究--以西安住区地下车库为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