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2-36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2-14页 |
1.1.1 西安城市更新下的“增量”转“存量” | 第12页 |
1.1.2 城市工业遗产的亟待保护 | 第12-13页 |
1.1.3 后工业时代消费空间观念转变 | 第13-14页 |
1.2 旧工业建筑概念界定与特征 | 第14-17页 |
1.2.1 旧工业建筑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4-16页 |
1.2.2 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| 第16-17页 |
1.3 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8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4 研究综述 | 第19-33页 |
1.4.1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研究历程 | 第19-23页 |
1.4.2 相关纲领文献 | 第23-33页 |
1.5 研究方法与框架 | 第33-36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33-35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35-36页 |
2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理论基础与发展 | 第36-76页 |
2.1 工业建筑发展背景 | 第36-47页 |
2.1.1 工业建筑兴起与发展 | 第36-38页 |
2.1.2 工业建筑与现代主义 | 第38-44页 |
2.1.3 工业建筑艺术化与遗产化时期 | 第44-47页 |
2.2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动因 | 第47-52页 |
2.2.1 改造与再利用概念辨析 | 第47-49页 |
2.2.2 城市旧工业区空间结构调整 | 第49-50页 |
2.2.3 旧工业产业调整与置换 | 第50-51页 |
2.2.4 实践主体关系的互动与平衡 | 第51-52页 |
2.3 旧工业建筑保护再利用理念 | 第52-56页 |
2.3.1 静态保护修复理念 | 第52-53页 |
2.3.2 动态再循环理念 | 第53-55页 |
2.3.3 分级保护与再利用理念 | 第55-56页 |
2.4 旧工业建筑改造设计基本原则 | 第56-59页 |
2.4.1 尊重历史本体的真实性原则 | 第56-57页 |
2.4.2 强调新旧共生的整体性原则 | 第57-58页 |
2.4.3 基于建筑更新的动态性原则 | 第58-59页 |
2.5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实践 | 第59-74页 |
2.5.1 城市事件策动类型 | 第59-61页 |
2.5.2 创意产业导入类型 | 第61-63页 |
2.5.3 文化教育综合类型 | 第63-67页 |
2.5.4 商业消费嫁接类型 | 第67-69页 |
2.5.5 居住生活开发类型 | 第69-71页 |
2.5.6 工业景观再生类型 | 第71-74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74-76页 |
3 西安旧工业建筑历史发展概况 | 第76-126页 |
3.1 西安近现代工业发展历史沿革 | 第76-80页 |
3.1.1 近代工业萌芽时期(1869—1934) | 第76页 |
3.1.2 近代工业起步发展时期(1835—1948) | 第76-77页 |
3.1.3 社会主义初步发展时期(1949—1962) | 第77-78页 |
3.1.4 现代工业曲折发展时期(1963—1978) | 第78-80页 |
3.2 西安近现代城市工业空间格局演进历程 | 第80-96页 |
3.2.1 清末、民国时期——近代工业格局雏形初构 | 第80-87页 |
3.2.2 “一五计划”时期——现代工业基础格局奠基 | 第87-93页 |
3.2.3 “二五计划”时期——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混乱 | 第93-94页 |
3.2.4 “三线建设”时期——现代工业基础格局成型 | 第94-96页 |
3.3 西安重要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| 第96-116页 |
3.3.1 韩森寨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| 第96-105页 |
3.3.2 大庆路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| 第105-110页 |
3.3.3 纺织城地区旧工业建筑遗存分布与现状 | 第110-116页 |
3.4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及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| 第116-122页 |
3.4.1 西安既有旧工业建筑空间类型特征 | 第116-118页 |
3.4.2 西安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实践现状 | 第118-122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122-126页 |
4 西安大华纱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| 第126-190页 |
4.1 西安大华纱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| 第126-131页 |
4.1.1 区位背景 | 第126-128页 |
4.1.2 历史沿革 | 第128-131页 |
4.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| 第131-140页 |
4.2.1 基于保护修缮的空间谨慎加减——密度疏解 | 第134-137页 |
4.2.2 边界的介入与渗透——城市街区的形成 | 第137-139页 |
4.2.3 历史工业建筑转向商业消费空间——“符号的象征” | 第139-140页 |
4.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| 第140-144页 |
4.3.1 功能业态构成 | 第140-142页 |
4.3.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| 第142-144页 |
4.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——“空间——事件”:边界介入与组织的空间序列 | 第144-146页 |
4.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| 第146-188页 |
4.5.1 增补叠加式屋顶标识空间——一期生产厂房 | 第146-156页 |
4.5.2 并置开放式柔性廊空间——二期生产厂房 | 第156-166页 |
4.5.3 织补围合式院空间——老南门办公区及动力用房 | 第166-175页 |
4.5.4 扩张包容式庭空间——厂区锅炉房 | 第175-182页 |
4.5.5 折叠嵌入式体空间——新布厂车间 | 第182-188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188-190页 |
5 陕钢厂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研究 | 第190-260页 |
5.1 陕钢厂更新改造背景分析 | 第190-195页 |
5.1.1 区位背景 | 第190-192页 |
5.1.2 历史沿革 | 第192-195页 |
5.2 基于原有整体环境空间特征的改造发展模式 | 第195-204页 |
5.2.1 面向产业的恢复与安置 | 第197-198页 |
5.2.2 面向大学校园的改造 | 第198-200页 |
5.2.3 面向房地产项目的推到重建 | 第200-201页 |
5.2.4 面向老钢厂创意设计产业园的整体改造 | 第201-204页 |
5.3 总体环境空间序列重构 | 第204-208页 |
5.3.1 功能业态构成 | 第204-206页 |
5.3.2 公共空间与流线构成 | 第206-208页 |
5.4 基于原有单体建筑空间特征的改造策略——“多米诺”结构框架与自由平面:相似结构单元下的空间拓扑与界面异质拼贴 | 第208-211页 |
5.5 单体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研究 | 第211-258页 |
5.5.1 外部相邻异质体量扩建与内部多重空间重组型——产业园7.8号楼 | 第212-223页 |
5.5.2 外部界面消解与内部盒体嵌入——1.2号教学楼 | 第223-240页 |
5.5.3 外部基本保留原状与内庭空间围合——产业园 11 号楼 | 第240-248页 |
5.5.4 外部体量局部加减与内部多层级空间叠置——产业园12号楼 | 第248-258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258-260页 |
6 旧工业建筑改造中的空间再利用设计语汇 | 第260-290页 |
6.1 基于外部整体环境的空间再利用操作 | 第260-263页 |
6.1.1 外部整体环境肌理拆分与整合 | 第260-261页 |
6.1.2 外部整体环境界面连续与引导 | 第261-262页 |
6.1.3 外部整体环境公共空间介入与渗透 | 第262-263页 |
6.2 基于建筑外部空间体量的介入与共生操作 | 第263-272页 |
6.2.1 空间体量的介入 | 第263-266页 |
6.2.2 空间体量的并置 | 第266-270页 |
6.2.3 空间体量的叠加 | 第270-272页 |
6.3 基于建筑界面的整合与重塑操作 | 第272-280页 |
6.3.1 界面的自性整合 | 第273-275页 |
6.3.2 界面的片段(废墟)处理 | 第275-276页 |
6.3.3 界面的消解渗透 | 第276-278页 |
6.3.4 界面的拼贴异质 | 第278-280页 |
6.4 基于建筑内部空间秩序重构操作 | 第280-286页 |
6.4.1 拆分与重组——空间的自由与流动 | 第281-282页 |
6.4.2 叠合与渗透——空间的层析与透明 | 第282-284页 |
6.4.3 嵌入与加建——空间的体积与扩展 | 第284-286页 |
6.5 本章小结 | 第286-290页 |
7 结语 | 第290-294页 |
7.1 主要研究成果 | 第290-291页 |
7.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| 第291-29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94-298页 |
作者读研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298-300页 |
附录 | 第300-308页 |
表录 | 第300-302页 |
图录 | 第302-308页 |
致谢 | 第30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