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4-28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14-15页 |
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9页 |
1.2.1 理论意义 | 第15-18页 |
1.2.2 现实意义 | 第18-19页 |
1.3 跨国公司的本质与定义 | 第19-21页 |
1.3.1 跨国公司的本质 | 第19-20页 |
1.3.2 跨国公司的定义 | 第20-21页 |
1.4 研究问题与路径 | 第21-23页 |
1.4.1 研究问题 | 第21-22页 |
1.4.2 研究路径 | 第22-23页 |
1.5 研究范围与限制 | 第23-24页 |
1.5.1 研究范围 | 第23页 |
1.5.2 研究限制 | 第23-24页 |
1.6 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| 第24-26页 |
注释与参考文献 | 第26-28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28-94页 |
2.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28-44页 |
2.1.1 对外直接投资分类 | 第29-32页 |
2.1.2 不同角度的分析路径 | 第32-42页 |
2.1.3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 | 第42-44页 |
2.2 跨国公司国际管理战略理论的研究综述 | 第44-62页 |
2.2.1 产业组织理论视角 | 第47-51页 |
2.2.2 资源基础理论视角 | 第51-56页 |
2.2.3 制度经济学理论视角 | 第56-60页 |
2.2.4 国际管理战略文献述评 | 第60-62页 |
2.3 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研究综述 | 第62-89页 |
2.3.1 全球一体化战略 | 第62-69页 |
2.3.2 本土化战略 | 第69-73页 |
2.3.3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 | 第73-80页 |
2.3.4 全球本土化:思考全球化,行动本土化 | 第80-83页 |
2.3.5 国际管理战略与核心竞争优势 | 第83-84页 |
2.3.6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和绩效的关系 | 第84-87页 |
2.3.7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文献述评 | 第87-89页 |
注释与参考资料 | 第89-94页 |
3 在华跨国公司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变迁 | 第94-126页 |
3.1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过程 | 第94-102页 |
3.1.1 第一阶段:进入期(1979-1991) | 第96-99页 |
3.1.2 第二阶段:调整期(1992-2000) | 第99-101页 |
3.1.3 第三阶段:发展期(2001-2009) | 第101-102页 |
3.2 跨国公司与中国经济的发展 | 第102-109页 |
3.2.1 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| 第103-106页 |
3.2.2 中国市场对跨国公司的推动作用 | 第106-109页 |
3.3 外资企业在华的独资化倾向 | 第109-114页 |
3.3.1 投资方式的演化 | 第109-113页 |
3.3.2 在华跨国公司独资化倾向的原因分析 | 第113-114页 |
3.4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战略的产生 | 第114-115页 |
3.5 全球一体化与本土化在中国的挑战 | 第115-121页 |
3.5.1 全球一体化的挑战 | 第115-118页 |
3.5.2 本土化的挑战 | 第118-12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121-123页 |
注释与参考文献 | 第123-126页 |
4 模型与假设 | 第126-153页 |
4.1 研究理论模型的建构与理论逻辑 | 第126-129页 |
4.2 研究模型的细化 | 第129-140页 |
4.2.1 环境因素 | 第130-134页 |
4.2.2 企业能力因素 | 第134-137页 |
4.2.3 国际战略 | 第137-138页 |
4.2.4 企业绩效 | 第138-139页 |
4.2.5 企业属性 | 第139-140页 |
4.3 相关假设 | 第140-149页 |
4.3.1 环境与国际战略的关联假设 | 第140-143页 |
4.3.2 企业能力与国际管理战略的关联假设 | 第143-144页 |
4.3.3 企业能力与绩效的关联假设 | 第144-146页 |
4.3.4 国际管理战略的中介作用 | 第146-147页 |
4.3.5 调节作用 | 第147-149页 |
4.4 实证模型 | 第149页 |
注释与参考文献 | 第149-153页 |
5 研究方法 | 第153-164页 |
5.1 研究设计说明 | 第153-154页 |
5.2 问卷的设计 | 第154-155页 |
5.3 变量的度量 | 第155-160页 |
5.3.1 解释变量的度量 | 第155-157页 |
5.3.2 中介变量的度量 | 第157-158页 |
5.3.3 反应变量的度量 | 第158-159页 |
5.3.4 调节变量的度量 | 第159-160页 |
5.4 资料回收与样本数量 | 第160-161页 |
5.5 资料分析方法 | 第161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61-162页 |
注释与参考文献 | 第162-164页 |
6 研究结果 | 第164-215页 |
6.1 样本数据收集及其描述统计 | 第164-168页 |
6.2 效度检验 | 第168-175页 |
6.2.1 总体效度检验 | 第169-170页 |
6.2.2 各分量表的效度检验 | 第170-175页 |
6.3 信度检验 | 第175-180页 |
6.3.1 分量表的Alpha测试 | 第175-179页 |
6.3.2 问卷的总体Alpha值 | 第179-180页 |
6.4 Pearson相关分析 | 第180-181页 |
6.5 多重共线性检验(Multi-collinearity) | 第181-182页 |
6.6 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2-190页 |
6.6.1 环境变量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3-185页 |
6.6.2 企业能力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5-187页 |
6.6.3 企业国际管理战略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7-188页 |
6.6.4 企业绩效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| 第188-190页 |
6.7 假设检验 | 第190-211页 |
6.7.1 环境因素对国际管理战略的影响分析 | 第190-191页 |
6.7.2 企业能力对国际管理战略的影响分析 | 第191-193页 |
6.7.3 企业能力对绩效的影响分析 | 第193-195页 |
6.7.4 中介效应的检验分析 | 第195-199页 |
6.7.5 调节效应的检验分析 | 第199-211页 |
6.8 实证检验结果汇总 | 第211-213页 |
6.9 本章附录 | 第213-214页 |
参考文献与注释 | 第214-215页 |
7 结论与启示 | 第215-251页 |
7.1 研究过程 | 第215-216页 |
7.2 研究结论与讨论 | 第216-225页 |
7.2.1 环境因素与国际管理战略 | 第217-218页 |
7.2.2 企业能力与国际管理战略 | 第218-219页 |
7.2.3 企业能力与绩效 | 第219-221页 |
7.2.4 国际管理战略的中介作用 | 第221页 |
7.2.5 跨国公司属性的调节作用 | 第221-224页 |
7.2.6 本研究的其它发现 | 第224-225页 |
7.3 对中国公司的启示 | 第225-229页 |
7.3.1 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 | 第225-226页 |
7.3.2 战略制定时的显性能力 | 第226-227页 |
7.3.3 技术能力不是决定企业绩效的最主要因素 | 第227-228页 |
7.3.4 国际化阶段与股权结构的重要影响 | 第228-229页 |
7.4 本研究的创新点 | 第229-231页 |
7.5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| 第231-235页 |
7.5.1 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| 第231-232页 |
7.5.2 今后的研究方向 | 第232-2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35-251页 |
附录 | 第251-264页 |
附录一:调查问卷 | 第251-262页 |
附录二:部分接受调查的跨国公司名录 | 第262-263页 |
附录三: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| 第263-264页 |
致谢 | 第264-2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