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符号说明 | 第7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32页 |
1 猪札幌样病毒的研究进展 | 第11-24页 |
1.1 病原学 | 第12-16页 |
1.2 流行病学 | 第16-18页 |
1.3 SaV 的检测方法 | 第18-24页 |
2 荧光定量PCR 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4-30页 |
2.1 荧光定量PCR 技术种类 | 第25-29页 |
2.2 荧光定量PCR 技术的应用 | 第29-30页 |
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30-32页 |
第二章 猪SaV VP2 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产物的抗原性分析 | 第32-48页 |
1 材料 | 第32-33页 |
1.1 毒株、菌株和质粒 | 第32页 |
1.2 血清 | 第32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32-33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33页 |
2 方法 | 第33-41页 |
2.1 病毒总RNA 的提取 | 第33页 |
2.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| 第33页 |
2.3 RT-PCR | 第33-34页 |
2.4 片段的纯化回收 | 第34-35页 |
2.5 目的基因的克隆 | 第35-37页 |
2.6 原核表达载体PET-30a-VP2 的构建 | 第37-39页 |
2.7 重组表达载体的诱导表达 | 第39页 |
2.8 最优表达时间的确定 | 第39页 |
2.9 表达产物的纯化 | 第39-40页 |
2.10 表达产物的复性 | 第40页 |
2.11 纯化产物的Western-blot 鉴定 | 第40-41页 |
3 结果 | 第41-45页 |
3.1 VP2 基因的PCR 结果 | 第41页 |
3.2 目的基因的克隆鉴定 | 第41-42页 |
3.3 重组表达载体的鉴定 | 第42页 |
3.4 蛋白原核表达及最优表达时间的确定 | 第42-43页 |
3.5 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| 第43-44页 |
3.6 蛋白的纯化与复性 | 第44页 |
3.7 Western-blot 检测 | 第44-45页 |
4 讨论 | 第45-48页 |
第三章 猪SaV 抗体间接ELISA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48-60页 |
1 材料 | 第48-49页 |
1.1 抗原的制备 | 第48页 |
1.2 血清 | 第48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48-49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49页 |
2 方法 | 第49-51页 |
2.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| 第49页 |
2.2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| 第49页 |
2.3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选择 | 第49-50页 |
2.4 血清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50页 |
2.5 酶标二抗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50页 |
2.6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50页 |
2.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| 第50页 |
2.8 交叉试验 | 第50-51页 |
2.9 重复性试验 | 第51页 |
2.10 临床样品的检测 | 第51页 |
3 结果 | 第51-58页 |
3.1 抗原最佳包被浓度和血清最佳稀释度的确定 | 第51-52页 |
3.2 抗原包被条件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3.3 封闭液及封闭时间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3.4 血清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54页 |
3.5 酶标二抗最适作用时间的确定 | 第54-55页 |
3.6 底物显色时间的确定 | 第55页 |
3.7 阴阳性临界值的确定 | 第55-56页 |
3.8 交叉试验 | 第56页 |
3.9 重复性实验 | 第56-57页 |
3.10 临床样品的检测 | 第57-58页 |
4 讨论 | 第58-60页 |
第四章 猪SaV 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的建立 | 第60-73页 |
1 材料 | 第60-61页 |
1.1 病毒 | 第60页 |
1.2 猪粪便样本 | 第60-61页 |
1.3 主要试剂 | 第61页 |
1.4 主要仪器 | 第61页 |
2 方法 | 第61-66页 |
2.1 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| 第61页 |
2.2 基因的扩增与纯化 | 第61-62页 |
2.3 普通PCR 扩增 | 第62页 |
2.4 阳性质粒标准品的制备 | 第62-63页 |
2.5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条件优化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63-65页 |
2.6 实时荧光定量PCR 的方法评价 | 第65页 |
2.7 临床样品的检测 | 第65页 |
2.8 SaV 的系统进化分析 | 第65-66页 |
3 结果 | 第66-71页 |
3.1 最佳的荧光定量PCR 反应条件 | 第66页 |
3.2 不同稀释度的重组质粒扩增的S 型动力曲线 | 第66页 |
3.3 不同稀释度重组质粒扩增后的标准曲线的建立 | 第66-68页 |
3.4 稳定性分析 | 第68页 |
3.5 特异性分析 | 第68-69页 |
3.6 敏感性分析 | 第69-70页 |
3.7 样品的检测 | 第70-71页 |
3.8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| 第71页 |
4 讨论 | 第71-73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2页 |
附录I 试剂配置 | 第82-85页 |
致谢 | 第85-86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86-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