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亚共同体建构中的“美国因素”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4-5页 |
中文摘要 | 第5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导论 | 第14-34页 |
一、论文选题目的与意义 | 第14-19页 |
(一) 理论意义 | 第14-16页 |
(二) 现实意义 | 第16-19页 |
二、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9-25页 |
(一)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9-22页 |
(二)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22-25页 |
三、论文结构与框架 | 第25-27页 |
四、研究方法与重点 | 第27-29页 |
(一) 论文的研究方法 | 第27-29页 |
(二) 论文的研究重点 | 第29页 |
五、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9-32页 |
(一) “共同体”的概念 | 第29-30页 |
(二) “东亚”的时空界定 | 第30-32页 |
六、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| 第32-34页 |
(一) 可能创新之处 | 第32-33页 |
(二) 不足之处 | 第33-34页 |
第一章 “美国因素”与东亚结构:建构与重构 | 第34-71页 |
一、“美国因素”的分析与界定 | 第34-59页 |
(一) 美国因素的形成与变迁 | 第34-42页 |
(二) 美国因素的构成与层次 | 第42-49页 |
(三) 美国因素的效能与影响 | 第49-59页 |
二、东亚地区结构的现状与特性 | 第59-64页 |
(一) 东亚地区结构的形成与演变 | 第59-62页 |
(二) 东亚地区的权力结构与特性 | 第62-64页 |
三、“美国因素”与东亚地区结构的双向建构 | 第64-71页 |
(一) 美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 | 第64-67页 |
(二) 东亚国家主动性的塑造 | 第67-69页 |
(三) 美国与东亚国家的互动 | 第69-71页 |
第二章 美国与地区一体化:政策与理念 | 第71-83页 |
一、美国的美洲一体化战略 | 第71-73页 |
(一) 美国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安排 | 第71-72页 |
(二) 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| 第72-73页 |
二、美国的欧洲一体化政策 | 第73-75页 |
(一) 美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的演变 | 第73-75页 |
(二) 美国欧洲一体化政策的分析 | 第75页 |
三、美国与东亚一体化 | 第75-78页 |
四、美国对地区一体化的评判标准 | 第78-83页 |
(一) 是否有利于经济利益的获得 | 第78-79页 |
(二) 是否有利于霸权的维持 | 第79-81页 |
(三) 是否有利于地区秩序的治理 | 第81-83页 |
第三章 美国对东亚共同体的态度:观念与认知 | 第83-100页 |
一、东亚共同体的提出与基本构想 | 第83-87页 |
(一) 新地区主义的兴起 | 第83-84页 |
(二) 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东亚共同体的提出 | 第84-87页 |
二、东亚共同体的建构基础与政策理念 | 第87-93页 |
三、美国对东亚共同体态度的变迁 | 第93-97页 |
(一) 反对阶段 | 第93-95页 |
(二) 观望阶段 | 第95-96页 |
(三) 有选择参与阶段 | 第96-97页 |
四、美国对东亚共同体的影响 | 第97-100页 |
(一) 美国因素影响共同体的方式与途径 | 第97页 |
(二) 美国影响共同体的局限性 | 第97-100页 |
第四章 美国对东亚共同体的应对:战略与策略 | 第100-110页 |
一、双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混合战略 | 第100-103页 |
二、多层次结构的塑造战略 | 第103-108页 |
三、钳制与牵引的两面战略 | 第108-110页 |
第五章 美国因素与东亚共同体的未来:前景与展望 | 第110-129页 |
一、未来美国因素的持续变化 | 第110-113页 |
二、未来东亚国家的战略应对与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| 第113-120页 |
(一) 不同国家视角的东亚共同体建构 | 第113-117页 |
(二)东亚共同体路建构的困境分析 | 第117-118页 |
(三) 东亚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| 第118-120页 |
三、未来美国与东亚关系探析 | 第120-129页 |
(一) 东亚治理模式转变的动因分析 | 第121-125页 |
(二) 对于东亚安全治理模式的探索 | 第125-129页 |
结论 | 第129-1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5-142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研究成果 | 第142-143页 |
作者简历 | 第143-144页 |
后记 | 第144-14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