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层建筑结构高位局部转换抗震性能分析
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高层建筑的发展 | 第11-13页 |
1.1.1 高层建筑的发展历程 | 第11-12页 |
1.1.2 高层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 | 第12-13页 |
1.2 转换结构的性能和研究现状 | 第13-17页 |
1.2.1 转换结构的受力和变形特点 | 第13-15页 |
1.2.2 转换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1.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| 第17-19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1.3.2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| 第18-19页 |
第2章 地震作用的基本原则和分析方法 | 第19-33页 |
2.1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 | 第19页 |
2.1.1 抗震设计基本原则 | 第19页 |
2.2 反应谱分析方法 | 第19-22页 |
2.2.1 反应谱理论 | 第19-20页 |
2.2.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| 第20-22页 |
2.3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| 第22-28页 |
2.3.1 动力方程的建立 | 第22-23页 |
2.3.2 弹性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| 第23-28页 |
2.4 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 | 第28-33页 |
2.4.1 有限元数值方法简介 | 第28-29页 |
2.4.2 有限元软件SAP2000的计算步骤 | 第29页 |
2.4.3 有限元板壳单元的刚度方程及其位移函数 | 第29-33页 |
第3章 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| 第33-50页 |
3.1 总体技术思路 | 第33页 |
3.2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评价 | 第33-34页 |
3.3 近场及场区活动构造评价 | 第34页 |
3.4 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| 第34-38页 |
3.4.1 分析方法概述 | 第34页 |
3.4.2 潜在震源区的划分 | 第34-36页 |
3.4.3 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 | 第36页 |
3.4.4 地震动衰减关系 | 第36-38页 |
3.5 场地地震动参数的确定 | 第38-50页 |
3.5.1 场地工程地震条件 | 第38-39页 |
3.5.2 场地基岩地震波的合成 | 第39-42页 |
3.5.3 场地土层地震反应计算 | 第42-43页 |
3.5.4 场地覆盖土层的动力学参数确定 | 第43-46页 |
3.5.5 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| 第46-50页 |
第4章 高位局部转换结构的反应谱分析 | 第50-63页 |
4.1 算例概况 | 第50-52页 |
4.1.1 工程概况 | 第50-52页 |
4.2 PKPM计算分析 | 第52-55页 |
4.2.1 超限情况的认定 | 第53页 |
4.2.2 地震作用计算分析方面 | 第53-55页 |
4.3 SAP2000计算分析 | 第55-62页 |
4.3.1 计算方案 | 第56页 |
4.3.2 对基本模型进行模态分析 | 第56-57页 |
4.3.3 对结构侧移的分析 | 第57-59页 |
4.3.4 对地震剪力的分析 | 第59-60页 |
4.3.5 对地震倾覆力矩的分析 | 第60页 |
4.3.6 对与框支柱相关剪力墙的分析 | 第60-61页 |
4.3.7 对夹层处剪力墙的分析 | 第61-62页 |
本章小节 | 第62-63页 |
第5章 高位局部转换结构时程分析 | 第63-74页 |
5.1 地震波的选取与调整 | 第63-67页 |
5.1.1 地震波的选取 | 第63-64页 |
5.1.2 地震动参数的调整方法 | 第64-67页 |
5.2 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| 第67-74页 |
5.2.1 不同地震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的对比分析 | 第67-69页 |
5.2.2 不同地震作用下框支柱的反应 | 第69-71页 |
5.2.3 不同地震作用下框支梁的反应 | 第71-72页 |
5.2.4 不同地震作用下框支柱上部剪力墙的反应 | 第72-73页 |
5.2.5 不同地震作用下夹层处剪力墙的反应 | 第73-74页 |
结论及建议 | 第74-76页 |
致谢 | 第76-7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7-7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