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原子能技术论文--核反应堆工程论文--反应堆安全与控制论文--反应堆安全论文

核动力装置分布式状态监测技术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页
第1章 绪论第10-18页
    1.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2 状态监测技术概述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第11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第14-15页
    1.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页
    1.4 论文课题的研究目标第16-17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17-18页
第2章 核动力装置典型故障特性分析及监测参数选取第18-34页
    2.1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第18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系统功能与流程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典型故障分析第18-23页
    2.2 化学和容积控制系统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系统功能与流程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典型故障分析第24-25页
    2.3 设备冷却水系统第25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系统功能与流程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典型故障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 2.4 余热排出系统第27-29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系统功能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典型故障分析第28-29页
    2.5 其他典型故障第29-31页
    2.6 监测参数选取的原则第31页
    2.7 监测参数的选取第31-33页
    2.8 本章小结第33-34页
第3章 NPPDCMS 理论基础第34-48页
    3.1 状态监测算法的评价指标第34页
    3.2 主元分析法原理第34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主元分析法的适用性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主元分析法基本思想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主元分析建模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主元分析算法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最优主元个数的选取办法第39-41页
    3.3 基于主元分析的状态监测第41-4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基于主元分析的故障检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基于主元分析的异常参数分离第42-43页
    3.4 核主元分析法原理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核主元分析法基本思想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核主元分析算法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核主元分析算法步骤第45页
    3.5 基于核主元分析的状态监测第45-46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46-48页
第4章 NPPDCMS 系统设计第48-64页
    4.1 状态监测的技术要求第48页
    4.2 NPPDCMS 功能需求第48-49页
    4.3 系统总体设计第49-50页
    4.4 数据采集单元设计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数据降噪第50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剔除异常点第51页
    4.5 状态监测单元设计第51-54页
    4.6 征兆分析单元设计第54-60页
        4.6.1 基本原理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4.6.2 控制体划分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6.3 知识库第56-58页
        4.6.4 推理机算法第58-60页
    4.7 人机界面设计第60-62页
        4.7.1 基本技术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4.7.2 基本要求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3 设计原则第61页
        4.7.4 界面的基本布局第61-62页
    4.8 本章小结第62-64页
第5章 NPPDCMS 验证与结果分析第64-88页
    5.1 开发环境第64页
    5.2 单一事故测试第64-8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测试第64-7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稳压器波动管破裂事故测试第71-7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蒸汽管道破裂事故测试第76-81页
    5.3 多重事故测试第81-86页
    5.4 其他事故测试第86-87页
    5.5 结果分析第87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87-88页
结论第88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4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94-96页
致谢第96页

论文共96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大豆品种群体株高、分枝数、主茎节数、茎粗和单株荚数的关联分析
下一篇:南京明城墙东水关—狮子山段植物调查及其景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