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容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引言 | 第10-17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二、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| 第11-12页 |
三、研究方法 | 第12-13页 |
四、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基本现状 | 第13-14页 |
五、论文研究的重点、难点和创新点 | 第14-15页 |
六、论文的结构安排 | 第15-17页 |
第一部分 核心概念解读与理论概述 | 第17-22页 |
一、公共危机事件概念解读 | 第17-19页 |
(一) 危机的内涵分析 | 第17-18页 |
(二) 公共危机的内涵分析 | 第18页 |
(三) 公共危机事件的内涵分析 | 第18-19页 |
二、新媒体核心概念解读 | 第19-22页 |
(一) 工业革命时期的新媒体 | 第19-20页 |
(二) 电子时代的新媒体 | 第20页 |
(三) 信息时代的新媒体 | 第20-21页 |
(四) 本文视域下的新媒体 | 第21-22页 |
第二部分 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的角色 | 第22-31页 |
一、媒体的角色定位 | 第22-25页 |
(一) 表达和引导社会舆论 | 第22-23页 |
(二) 传播法治观念,维护宪法权威 | 第23-24页 |
(三) 传承文化遗产及社会主流价值体系 | 第24页 |
(四) 构建和谐社会秩序,保障公民合法权益 | 第24-25页 |
(五) 监督政府,制约权力部门 | 第25页 |
二、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优势 | 第25-27页 |
(一) 传播方式:交互性 | 第25-26页 |
(二) 传播形态:多样性 | 第26页 |
(三) 传播范围:时空性 | 第26页 |
(四) 传播内容:多元性 | 第26页 |
(五) 传播时间:及时性 | 第26-27页 |
三、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| 第27-31页 |
(一) 新媒体在危机事件潜伏期的角色定位 | 第27-28页 |
(二) 新媒体在危机事件爆发期的角色定位 | 第28-30页 |
(三) 新媒体在危机事件平息期时的角色定位 | 第30-31页 |
第三部分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三阶段中的角色现状——以南京“7·28”大爆炸事件为例 | 第31-52页 |
一、事件简况 | 第31-32页 |
(一) 事件起因 | 第31页 |
(二) 处理结果 | 第31-32页 |
二、媒介组织的新闻报道 | 第32-35页 |
(一) 传统媒体2010 年7 月29 日头版新闻报道现状 | 第32-33页 |
(二) 新媒体之官方媒介组织网络版2 月29 日报道现状 | 第33-35页 |
三、新媒体之网络商业媒体报道现状——新浪网专题 | 第35-38页 |
(一) 新浪专题:南京工厂爆炸 | 第35页 |
(二) 公民记者的崛起 | 第35-38页 |
四、新媒体的公共危机事件三阶段中的角色现状 | 第38-42页 |
(一)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潜伏期的预警角色现状 | 第38-39页 |
(二)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爆发期的角色现状 | 第39-41页 |
(三)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平息期的角色现状 | 第41-42页 |
五、公共危机事件中新媒体传播权受阻及成因分析 | 第42-48页 |
(一) 新媒体传播权利受阻:南京媒体冷对南京爆炸 | 第42-43页 |
(二) 南京新媒体传播权利受阻成因分析 | 第43-48页 |
六、可资借鉴的经验 | 第48-52页 |
(一)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应对法律 | 第48-49页 |
(二)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媒介应对系统 | 第49页 |
(三) 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信息披露机制 | 第49-50页 |
(四)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的良性互动 | 第50页 |
(五) 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传播管理机构 | 第50-52页 |
第四部分 新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传播权利救济 | 第52-60页 |
一、对新媒体的传播权利救济的核心理论支撑 | 第52-53页 |
(一) 知情权理论 | 第52页 |
(二) 言论自由理论 | 第52-53页 |
(三) 新闻自由理论 | 第53页 |
二、对新媒体的传播权利救济的法律依据 | 第53-54页 |
三、对新媒体的传播权利救济的路径分析 | 第54-60页 |
(一) 建立信用制度 | 第55-56页 |
(二) 树立危机意识 | 第56页 |
(三) 保障新媒体的传播权利 | 第56-57页 |
(四) 政府担当信源角色 | 第57-58页 |
(五) 法律保障 | 第58-60页 |
结语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