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政治、法律论文--中国政治论文--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论文

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途径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1. 引言第10-15页
    1.1 选题背景第10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第10-11页
    1.3 研究现状述评第11-15页
    1.4 研究方法第15页
2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的传播学诠释第15-26页
    2.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15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大众化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第17-18页
    2.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前提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第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彻底性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第19-20页
    2.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过程模式第20-22页
    2.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及其主要问题第22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第2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第25-26页
3.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评价标准第26-34页
    3.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评价标准建立的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方向性原则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客观性原则第27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全面性原则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4 可操作性原则第28页
    3.2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评价标准第28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能够实现并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第28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传播的范围广、持续的时间久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群众不仅口服而且心服第32-34页
4. 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实效性的途径第34-52页
    4.1 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形象第34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各级党委、政府应发挥主导、表率的作用第34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理论工作者应以密切贴近群众生活的原则为本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传媒工作者应掌握传播规律并提升理论素养第37-39页
    4.2 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受众的差异性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要大众化首先要"分众化"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着重做好对青年学生的传播工作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重视并充分发挥受众中"意见领袖"的作用第42页
    4.3 优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内容第42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坚持理论文本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掌握群众的理论诉求第44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理论形式第46-48页
    4.4 整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媒介第48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传播媒介应进行"分众化"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重视互联网媒介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建立互联网传播反馈机制第50-52页
结束语第52-53页
第53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致谢第60-62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62页

论文共6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利用博客促进知识建构的协作学习模式研究
下一篇:耿湋及其诗歌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