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3-34页 |
1.1 引言 | 第13页 |
1.2 国内外的异形建筑结构 | 第13-20页 |
1.2.1 异形塔类建筑结构 | 第13-15页 |
1.2.2 异形高层建筑结构 | 第15-17页 |
1.2.3 异形场馆类建筑结构 | 第17-18页 |
1.2.4 象形与仿生建筑结构 | 第18-20页 |
1.3 异形建筑结构设计的研究现状 | 第20-31页 |
1.3.1 异形建筑结构的试验研究现状 | 第21-22页 |
1.3.2 异形建筑结构的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| 第22-24页 |
1.3.3 异形钢结构建筑的分析设计方法 | 第24-31页 |
1.4 有待研究的问题 | 第31-32页 |
1.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2-34页 |
第2章 异形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| 第34-57页 |
2.1 引言 | 第34-35页 |
2.2 试件设计与制作 | 第35-37页 |
2.2.1 缩尺模型相似比 | 第35-37页 |
2.2.2 试件设计与制作 | 第37页 |
2.2.3 材性试验 | 第37页 |
2.3 试验装置设计 | 第37-39页 |
2.4 加载制度 | 第39-42页 |
2.4.1 设计验证试验 | 第39-41页 |
2.4.2 静力承载力试验 | 第41-42页 |
2.5 测量内容 | 第42-44页 |
2.5.1 应变测量 | 第42-43页 |
2.5.2 位移测量 | 第43-44页 |
2.6 设计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4-47页 |
2.6.1 应变及位移测量结果 | 第44-46页 |
2.6.2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46-47页 |
2.7 静力承载力试验结果分析 | 第47-55页 |
2.7.1 主要试验现象 | 第47-48页 |
2.7.2 梁柱位移曲线 | 第48页 |
2.7.3 梁柱控制截面应变分布 | 第48-51页 |
2.7.4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51-55页 |
2.8 本章小结 | 第55-57页 |
第3章 异形框架折线柱受力性能试验研究 | 第57-75页 |
3.1 引言 | 第57页 |
3.2 试件的加工、制作与安装 | 第57-58页 |
3.3 试验装置设计 | 第58-60页 |
3.4 加载方案 | 第60-61页 |
3.4.1 折线形钢箱柱构件试件一 | 第60-61页 |
3.4.2 折线形钢箱柱构件试件二 | 第61页 |
3.5 量测内容 | 第61-62页 |
3.6 ZXZ-1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2-65页 |
3.6.1 应变及位移测量结果 | 第62-64页 |
3.6.2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64-65页 |
3.7 ZXZ-2 试验结果分析 | 第65-73页 |
3.7.1 主要试验现象 | 第65-67页 |
2.7.2 应变及位移测量结果 | 第67-71页 |
3.7.3 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对比 | 第71-73页 |
3.8 本章小结 | 第73-75页 |
第4章 异形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分析与计算 | 第75-103页 |
4.1 引言 | 第75页 |
4.2 杆系钢框架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基本理论 | 第75-84页 |
4.2.1 基本假定 | 第75页 |
4.2.2 坐标描述方式与符号约定 | 第75-76页 |
4.2.3 三维连续体虚功增量方程 | 第76-77页 |
4.2.4 基于 UL 法的虚功增量方程 | 第77-78页 |
4.2.5 广义位移增量与质点位移增量的关系 | 第78-84页 |
4.3 杆单元几何非线性刚度方程的建立 | 第84-85页 |
4.4 杆单元弹塑性刚度方程的建立 | 第85-87页 |
4.5 非线性求解方法 | 第87-91页 |
4.5.1 非线性求解方法 | 第87-88页 |
4.5.2 弹塑性杆端力增量的计算 | 第88-90页 |
4.5.3 内力屈服面 | 第90-91页 |
4.6 非线性设计与程序编制 | 第91-94页 |
4.6.1 设计流程 | 第91-92页 |
4.6.2 主程序编制 | 第92-94页 |
4.7 程序应用算例分析 | 第94-98页 |
4.7.1 普通钢框架非线性设计 | 第94-96页 |
4.7.2 带斜柱转换层多高层钢框架 | 第96-98页 |
4.8 试验异形钢框架非线性分析 | 第98-99页 |
4.9 试验折线形斜柱非线性分析 | 第99-102页 |
4.10 本章小结 | 第102-103页 |
第5章 异形柱非线性受力性能参数分析 | 第103-132页 |
5.1 引言 | 第103页 |
5.2 等效代换法 | 第103-104页 |
5.3 异形柱的非线性内力放大系数定义 | 第104页 |
5.4 斜柱内力放大系数影响因素参数分析 | 第104-118页 |
5.4.1 基本假定 | 第104页 |
5.4.2 计算模型 | 第104-108页 |
5.4.3 斜柱倾角对A_m 的影响 | 第108-112页 |
5.4.4 侧移约束刚度与柱端转动刚度对A_m 的影响 | 第112-114页 |
5.4.5 柱端转动刚度比对A_m 的影响 | 第114-115页 |
5.4.6 荷载对A_m 的影响 | 第115-116页 |
5.4.7 轴向刚度对A_m 的影响 | 第116-117页 |
5.4.8 长细比与抗弯刚度对A_m 的影响 | 第117-118页 |
5.5 折线形斜柱内力放大系数β_1的参数分析 | 第118-130页 |
5.5.1 对称折线斜柱的直线柱等效 | 第118-120页 |
5.5.2 等效直线柱的内力放大系数β_1 | 第120-123页 |
5.5.3 对称折线斜柱β_1 的影响因素参数分析 | 第123-125页 |
5.5.4 对称折线斜柱弯矩放大系数β_1 的通用表达式 | 第125-126页 |
5.5.5 非对称折线斜柱β_1 的计算与参数分析 | 第126-130页 |
5.6 本章小结 | 第130-132页 |
第6章 异形钢框架结构二阶简化设计方法 | 第132-146页 |
6.1 引言 | 第132页 |
6.2 简化二阶分析方法 | 第132-136页 |
6.2.1 迭代重力荷载法 | 第132-133页 |
6.2.2 虚拟侧向荷载法 | 第133-134页 |
6.2.3 负刚度法 | 第134-136页 |
6.2.4 弯矩放大法 | 第136页 |
6.3 规范钢框架结构的简化二阶分析方法 | 第136-137页 |
6.4 规范公式对异形钢框架结构适用性分析 | 第137-139页 |
6.5 异形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分析设计方法 | 第139-143页 |
6.5.1 框架结构刚重比控制 P Δ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 | 第140-142页 |
6.5.2 异形框架 P-δ二阶效应的简化计算 | 第142-143页 |
6.6 算例分析 | 第143-145页 |
6.7 本章小结 | 第145-146页 |
结论 | 第146-1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8-155页 |
致谢 | 第155-156页 |
附录 A(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) | 第156-157页 |
附录 B(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) | 第1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