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2-3页 |
| Abstract | 第3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7-16页 |
| 1.1 研究背景 | 第7-13页 |
| 1.1.1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| 第7-9页 |
| 1.1.2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特征 | 第9-13页 |
| 1.2 研究意义和主要创新 | 第13-14页 |
| 1.3 研究方法和文章结构 | 第14-16页 |
| 第2章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综述 | 第16-25页 |
| 2.1 早期资本结构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2.1.1 净收益理论 | 第16-17页 |
| 2.1.2 净经营收益理论 | 第17页 |
| 2.1.3 传统折中理论 | 第17页 |
| 2.2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 | 第17-19页 |
| 2.2.1 MM理论 | 第17-18页 |
| 2.2.2 权衡理论 | 第18-19页 |
| 2.3 新资本结构理论 | 第19-21页 |
| 2.3.1 代理成本理论 | 第19-20页 |
| 2.3.2 信号理论 | 第20页 |
| 2.3.3 新优序理论 | 第20-21页 |
| 2.3.4 控制权理论 | 第21页 |
| 2.4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| 第21-24页 |
| 2.5 国内融资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第3章 企业海外上市理论综述 | 第25-30页 |
| 3.1 市场分割假说 | 第25页 |
| 3.2 流动性假说 | 第25-26页 |
| 3.3 捆绑假说 | 第26页 |
| 3.4 熟悉偏好假说 | 第26-27页 |
| 3.5 信息环境与公司价值假说 | 第27页 |
| 3.6 获取资本假说 | 第27-28页 |
| 3.7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28-30页 |
| 第4章 海外上市的互联网企业境外融资上市和企业绩效的实证分析 | 第30-41页 |
| 4.1 背景介绍 | 第30-33页 |
| 4.2 研究假设 | 第33页 |
| 4.3 数据来源和样本的选择 | 第33页 |
| 4.4 模型构建 | 第33-34页 |
| 4.5 变量说明 | 第34-38页 |
| 4.6 实证检验和结果 | 第38-41页 |
| 4.6.1 统计分析 | 第38页 |
| 4.6.2 相关性分析 | 第38-39页 |
| 4.6.3 回归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41-45页 |
| 5.1 主要结论 | 第41-42页 |
| 5.2 对互联网企业融资模式的建议 | 第42-43页 |
| 5.3 本文的局限及改进 | 第43-4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5-49页 |
| 致谢 | 第49-50页 |